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工程行业新机遇

初瑶看商业 2024-03-28 02:41:18

又是一年两会时期,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出炉几天了,同样相信各位也已经在网络上看了各种各样的报告解读文章,信息速度之快给笔者的“蹭热度”工作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想必直接的解读各位已经看过了许多,所以本文不会再对报告内直接提及的项目、工程、细分领域等内容做分析,而是把一些重要的或者相对间接的信息,跟行业过去的一些重点信息结合在一起,来看看本次工作报告释放出的信号,究竟能在建筑行业的市场上掀起怎样的波澜。

在正式分析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跟历年相比,虽然本年度提出的经济目标并不算高,但是有更多的篇幅在强调这个目标完成起来并不容易,要知道近7年来,只有19年、22年曾经有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这么一段定语来说明目标实现有难度,而今年则是有整整一段在强调这一目标需要多方合作、寻找重点才能实现目标。可以基本确定一个基调,24年的机会极少有过去那种“大水漫灌”的风口,而是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够把握的。

我们先对文内信息通篇梳理一下,站在寻找机会的角度来说,在今年能够对行业整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应该有:

8.96万亿,历史最高值的政府新增债务,有可能扩大投资增量技术改造、以旧换新等内容带来的“改造”机会地产行业需要构建新发展模式,加大保障房建设和供给民生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增量,不论是就业还是居民收入……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很多细节性的描述也带来一些增量机会,今天本文先就更为宏观或者说更为迫切需要的增量做一些分析,其他内容可以进一步关注各细分项的解读。上述四点对于今天的建筑行业可谓是雪中送炭,不论是最为匮乏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是自恒大以来一直存在于困境中的地产行业,仿佛都迎来了一场春雨。不过可惜的是,结合目前基础来看,这里创造的机会都不是普世性的,而是需要企业积极调整才可以把握住的。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四点会如何作用于市场。

— 1 —

目标明确的投资增量

首先不得不坦然承认,本年度的新增债务规模,尤其是专项债规模远远超过笔者早些时候的预期。甚至从数字来看,仿佛有一种四万亿卷土重来的既视感,但是一定要关注到细节和现有政策的限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此大规模的专项债比例,会极大的改善本年度政府发包项目的预期,任何有专项债作为支撑的项目,都是各大企业的必争之地。

不过在这里面,相较于最近的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专项债的使用上有两个细化:“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这个细化意味着专项债的领域将会明确扩大,结合过去两年间重点扶持的产业和重大立项来看,本轮专项债对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前沿行业会有更好的拉动作用,而在基建上的分配会有所下降。第二个细化是“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这个在各省提前下达的额度中有明确的体现,6个头部省份占比高达52%,而在“35+47”号文中受创的12个省份只有9%,这意味着历史新高的数额也不会打破47号文形成的局面,企业竞争还是要集中在大城市。

— 2 —

改造机会唤醒产业中游

历史上如果说什么样的政策能够拯救一个已经长期下行的细分领域,那一定是“改造”,最典型的就是18年的推行钢铁等行业的全面改造,释放了大量的业务机会。而本年度报告中提及的多项内容,甚至能在各个产业链中游实现堪比“供给侧改革”的效力。

首先要关注的是,本年度的报告中出现了一个低频词汇,也就是“以旧换新”,过去15年来这个词语较少被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而本次则是以“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这样一个大面积的姿态出现,这对于传统大宗消费品会有较大的拉动作用。然后技术改造一直是历年来工作的重点,今年更是将其涉及面进一步扩大,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技术及环保标准的文件来看,未来制造业、设备供应商需要进行大量改造工程毋庸置疑。

与过去几次一样,针对一个行业的“改造”政策一定会刺激这一细分领域诞生大量的业务,今年这个领域不出意外将会是工业建筑领域和少量的园区建设。不过与过去不同的是,历史上由“改造”催生出的建设业务还是以新建为主,但结合目前的经济和基建投资大背景,本年度这些业务的模式可能将会是以真正意义上的改造、升级、更新为主,而非大拆大建。

— 3 —

找准地产优化的最终目标

今年对于政策最期待的无疑是地产和房建从业者,因为从过去的一年来看,房地产行业仅靠市场自身短时间内已经没有复苏的可能,只有政策这些外力的刺激才有可能些微止住颓势。不过看起来今年的报告没有辜负期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大城中村改造”又能产生一系列的政策性业务,不过整个地产行业有一个重大的前提发生了改变。

过去大基建类的投资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驱动经济发展,同时房地产业务也有一个目的是土地财政,可眼下这两个目的都不再有效,现如今的目标是“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这意味着未来刺激性政策所产生效力的计算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以往的建设模式下,基本上意味着有政策就有项目,那么现在的就是有需求才会有项目。

整体来看本轮此推生出的改善性住房业务还是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而保障性住房业务,则是要根据需求来测算,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去年也发布了大量仍在执行的政策,用来消化市场存量商品房,将其转化为保障性的住房来满足住宅刚需。所以,仅凭目前发布的政策来看,地产类业务在24年仍难掩颓势。

— 4 —

新一代经济驱动力的诞生

不论是参照周边国家的发展历程,还是结合过去两年间的主流论调,甚至回看15、16年基建投资对于GDP趋近于0的拉动,都说明基建投资大概率不会继续承担驱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来看,消费最有可能成为近两年的过渡驱动力,本次报告中关于就业、居民收入都有大量正面的表述,再结合上稳定物价的常规目标,其作用大概率就是用以提振消费信心。

当经济驱动从基建转化到消费之后,城市的建设逻辑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从片区式、规划式、大拆大建,转向分散化、改良式、供需结合的模式,具体的变化在之前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分析中已有描述。而本次工作报告的内容,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趋势。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一定是发展有起有伏、产品有好有坏的,现如今的建筑行业,虽然有宏观调控和政策刺激这两大法宝,但并没有达到逆周期的程度。未来的建筑行业绝对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再有像过去20年间那种“一劳永逸”的发展机会,未来机会仍在,只不过会更加细碎,比如先进制造催生的工业建筑,需要企业更具专业化、更细致的检索市场;会有更多的限制条件,比如投资增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需要企业更加市场化、更积极地应对竞争;会更加多变,比如改造更新替代大拆大建,需要企业更有敏捷性、更主动的变革自身……时代会变、环境会变,但市场总会有赢家。

0 阅读:0

初瑶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