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东北 “跳大神” 背后:除了仪式感,还有你不知道的心理疗愈逻辑

昏暗的土坯房里,萨满身着彩裙、头戴神帽,手中铜铃“哗哗”作响,口中吟唱着晦涩的神歌,突然猛拍案桌:“附上身了!”——这是

昏暗的土坯房里,萨满身着彩裙、头戴神帽,手中铜铃“哗哗”作响,口中吟唱着晦涩的神歌,突然猛拍案桌:“附上身了!”——这是东北民间“跳大神”的经典场景,在很多人眼中,这是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可很少有人知道,仪式背后藏着一套精妙的心理疗愈逻辑。

在东北的偏远乡村,“跳大神”曾是家喻户晓的“治病方式”。过去医疗条件落后,村民们遇到头疼脑热、精神恍惚等疑难杂症,在医院治不好时,就会请“萨满”来跳大神。去年冬天,在黑龙江五常市的一个小山村,60岁的王大娘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夜里总做噩梦,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生理问题。家人没办法,只好请来了邻村的“张萨满”。

张萨满今年72岁,从事这行已经40多年。仪式当天,王大娘的家里挤满了围观的村民。张萨满先点燃三炷香,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鞠躬,随后穿上绣着龙凤图案的彩裙,戴上插着羽毛的神帽,手持单面鼓和铜铃,开始边唱边跳。神歌的歌词大多是祈福的内容,节奏忽快忽慢,鼓点也跟着变化。跳了大约半个时辰,张萨满突然停下,语气急促地说:“是后山的‘黄大仙’在闹,因为你上次砍柴不小心砍到了它的窝!”接着,他让王大娘对着后山方向磕头道歉,又用沾了“神水”的柳枝轻轻拍打王大娘的额头,嘴里念叨着“消灾解难”的话语。

让人意外的是,仪式结束后没几天,王大娘的精神状态竟然好了很多,能正常吃饭睡觉,也愿意和家人说话了。有人说这是“神灵显灵”,可张萨满却私下透露:“哪有什么神仙,我就是帮她解开心结。”原来,王大娘之前砍柴时确实遇到过一只黄鼠狼,当时被吓得不轻,之后总觉得自己得罪了“仙家”,心里一直有阴影。张萨满通过观察和与王大娘家人沟通,早就摸清了她的心病,仪式不过是用一种她能接受的方式,帮她释放心理压力,化解内心的恐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跳大神”的仪式流程,其实暗合了心理疗愈的多个环节。首先是“建立信任”,萨满在当地往往有一定的威望,村民们相信他们能“通神”,这种信任为后续的心理疏导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情绪宣泄”,仪式中的吟唱、舞蹈、鼓点等,能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让求助者在这种氛围中放下戒备,将内心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通过观看仪式或参与磕头、道歉等动作释放出来。再者是“赋予意义”,萨满会为求助者的病症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被仙家缠身”“冲撞了神灵”等,这种解释虽然不符合科学,但能让求助者觉得自己的痛苦有原因,从而减少对未知的恐惧。最后是“给出解决方案”,无论是磕头道歉、喝“神水”,还是佩戴“护身符”,这些行为都给了求助者一种“掌控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为解决问题努力,增强了面对困境的信心。

在过去的东北,“跳大神”之所以能流传多年,除了医疗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因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化症状,比如失眠、食欲不振、浑身疼痛等,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而“跳大神”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心理干预方式,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跳大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今在东北的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这种仪式,只有在一些偏远乡村,还能偶尔看到elderly人请萨满为家人“消灾”。

不过,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跳大神”归为封建迷信。它更像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是过去的人们在缺乏科学手段的情况下,探索出的一种心理疗愈方法。虽然其中包含一些不科学的元素,但它背后的心理疗愈逻辑,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比如,在现代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也会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引导情绪宣泄、帮助来访者赋予问题意义等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这与“跳大神”的心理疗愈逻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张萨满也很少再主持“跳大神”仪式了,他的孙子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常劝他:“爷爷,现在都讲科学,您那套老办法该淘汰了。”可张萨满却不这么认为:“我那套办法虽然老,但能帮人解开心结,只要能帮到别人,就有存在的意义。”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跳大神”这种仪式会逐渐消失,但它背后蕴含的心理疗愈智慧,却会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下去,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的道路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