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静伟说一不二
作者:全静伟律师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二,地之数也,从偶于一。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721页:《易·系辞上》曰:天一地二。惟初太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意思是一分为二,阴阳分化,对立统一,调和平衡。
按现代汉语,“一”指一个、单个,引申意义较多。①第一,开始,根本,像首屈一指、一见如故、一见钟情。②做事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像一门心思、一心追求。③做人坚守信仰、原则,忠贞不渝,像专一不二。④纯粹无瑕,像清一色、纯一不杂。⑤全部、完整、圆满、实现统一,像打成一片、一腔热血、一干二净、一事无成、一身是胆、一体化。⑥一概、一律、统一标准,像表里不一、心口如一、一往无前、一往情深、一如既往、一视同仁、一模一样、长短不一。⑦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像一贯如此、一以贯之、一路平安。
“二”指两个、偶数,引申意义较多。①第二,再,像副二、二婚。②次要的、次等的,像二流的、二流子、二手货、二五眼等。③阴阳两面,矛盾对立,像说一不二、不说二话(不同意见)。④不专注,三心二意、缺乏主见,像二三其德、二三其意。⑤怀有二心,不忠诚、不遵从,像忠贞不二、二五仔。⑥阴阳分离,精神分裂,思想偏执,失去平衡,显得鲁莽愚笨,像二火山、二杆子、二锤子、二愣子、二里不登、二不棱登、二球、二货。⑦并列,像二元制、独一无二。
传统看法,头顶一个漩涡代表一心一意顺应大流;二个漩涡代表思想独立。二旋者“怀有二心”是传统社会对“持不同意见者”反感的说法。对三个漩涡的传统看法是吉利、具体原因不明。浅见以为,三个漩涡也代表思想独立、持不同意见,但1/3的力量不足以对峙分立,只能合作制衡。制衡是有益的。正圆只有一个圆心,正圆轨道的天体系统不易实现长久稳定运转;椭圆轨道一个中心加两个焦点等于三心,椭圆轨道的天体系统易长久稳定运行。传统的皇权政治“一个中心”下社会稳定不长久,两个中心则对峙争战,三个中心则三足鼎立、有斗争有合作。民主制度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能够实现长久的社会稳定。思想独立、持不同意见且敢于对峙、分立的“二旋者”利在科学创新、政治变革,弊在引发动荡。头顶头发四旋五旋者也存在、很少见,个性类比三旋。前额发际线上的漩涡未居头顶中心,与一心二心无关,也不代表性格倔强、顶撞,而代表像牛一样命运辛苦而非性格勤劳。
一二的引申意义很多,应用广泛,是对工作方法、待人接物、处世态度的总结,上升到哲学高度。
工作讲“一心无二用”。手足各二,心灵惟一。一个心灵只能指导一个任务,双手双足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目标,配合完成一个任务。东汉桓谭《新论·专学》载“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成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南宋朱熹《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识记生字词,默念口诵、眼观、手画等三到,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一边听音乐看视频,一边写作业,记不住一丝一毫。
有人要抬杠,说“一边走路,一边唱歌”是一心二用。其实,那不是一心二用,是一心不断切换目标,道路平坦、分心在走路方面很微弱。如果走在泥泞小路,分心在走路方面加强,心思频繁切换目标,久之就无法唱歌。
处世待人讲“守一、不二”。处世经验丰富叫老成,老成就是言行稳重,稳重就是有分寸,有分寸就是不走两个极端,不走两个极端即“不二”、即儒家中庸之道。“不二”包括:不喜不怒、不爱不憎、不冷不热、不紧不慢、不亢不卑、不趋不避,不左(不偏激)不右(不保守)、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两个极端,按平常心待人处事就叫老成。与“不二”同义的是“守一”。法家讲的守一即坚守一个原则,按传统规范、自然规律办事。《鹖冠子·度万》讲“守一道而制万物”: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能够理解、掌握整个世界的运作。《韩非子·主道》讲“守始以知万物之源”,守始即坚守一心,定居于坐标系的中心,能分析四个象限无穷的数量。开始时什么情况都没有搞明白叫内心空虚,内心空虚就应该“谦虚守一不二”,像坐标系的原点那样非上非下、非左非右、非正非负,混混沌沌、朦胧糊涂、模棱两可,不乱说欲望、见解、观点。内心镇定沉着、留下时间余地,搞清真相后才能表明观点立场。在处理突发事件上,“守一”即坚守一心不乱,气定神敛、矫情镇物以安定人心,避免大众惊慌错乱;尽快收集信息、从容应对。即使面对重大突发变局,内心翻江倒海,表现也要“守一”:坚守一心不乱、面不改色,静待局势演变,伺机应对,见缝插针。
《道德经》第45章讲“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即清静无欲才能公平处理天下政务。清静即坚守一心,无欲即不二不妄动。对老百姓而言,现实意义就是面对花样百出的社会骗局不贪便宜、不管闲事,守一不二避免上当受骗。守一、不二还包含着待人接物执两用中、取长补短、折中妥协、圆融通达。政治上坚持原则、包容非原则性缺点错误,团结更广泛的人才、获得更广阔的国内外各阶层、各团体支持,才能安心进行内部经济建设、外部商贸往来。
“守一不二”不仅是处世哲学,也是出世修习的法则。处世的清静仅是表面的平静,内心还是翻江倒海、计算利害得失。道家讲“守一”即内心摈弃世俗得失杂念,一心修道。《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此指在身心安静的情况下,把意念集中到身体某一部位,收摄思维。《太平经圣君秘旨》讲:修此守一之法,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道家讲的“中道”即“不二”:排除主观爱憎,超越人为定义的是非、好坏标准,强调遵循客观自然规律。
佛法出世修习禅定讲“不二法门”,不走两个极端,追求一心平静。平息两种极端情绪,促使心灵波动递减,渐趋清静、稳定,最终使心灵归一,彻底寂静。《初转法轮经》中佛陀首次提出中道为“脱离苦行与纵欲两种极端”。龙树菩萨的《中道论·破因缘品》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偈颂,反对有、无对立。《大智度论》阐述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唯识宗讲“非有非空”,以“空亦复空”的观照方式,实现有无双遣的中道实相。可见,不二佛法即独一无二的中道。
古印度商羯罗(788—820)发展出“吠檀多不二论”。它阐述“梵”的不二性、意识非二元性是惟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是梵的幻象,是梵的某种力量投射出来的。无明、无知是物质世界根源,知识是通往真理的途径,通过知识超越无明,实现梵我合一,禅定可体验个体与世界整体的统一。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心灵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具备宇宙全息;类比生物的每个极其微小的细胞核具备该生物的全部基因信息。这些宗教说法得到当代心理学研究上的重视,并运用于实践。
南北朝典籍《长阿含经·善生经》记载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的详细结构。龙树菩萨的《俱舍论》进一步阐述三界体系。三界二十八天中“非想非非想天”也符合“不二”观念:在禅定状态下粗显的想心所消失,残余细微思想尚未全消;其定心状态至极静妙,既无法明确判定为有想,亦不能全然归为无想,故居于三界顶端。
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著名弟子有孙不二(1119--1182),号清净散人,1182年在洛阳飞升。她创立清净派,强调“真心学道”需以“不二”之念贯穿始终。这体现她对道家“三乘之道”的理解,也反映她在修行中追求“心性不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