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终于能离开方向盘了!”最近北京、武汉的高速上,挂着“L3自动驾驶试点”标识的车辆成了焦点。2025年八部委联合放行L3生产准入,10万级车型就配高阶智驾,眼看智能驾驶要从“辅助”变“自主”,但小米事故、醉酒“自动驾驶”等事件却泼了冷水——这个临界点,真的稳了吗?
先看让人兴奋的“突破信号”:现在买车太“科幻”了。7.88万的比亚迪海鸥(图片|配置|询价)能自动上下高速匝道,15万的奇瑞风云A9L早晚高峰100公里才需接管5次,30万的问界M7在雨夜都能零接管通行[__LINK_ICON]。更关键的是政策松绑,全国15城试点L3,高速上车辆能自主变道、避障,车企还得承担事故责任,这和L2的“辅助”本质不同。

技术上的跨越更明显。以前L2靠摄像头“看路”,遇到施工路段常“失明”,现在L3车型普遍加了激光雷达,智界S7能看清200米外的障碍物,Waymo更是模拟了100亿英里测试优化决策[__LINK_ICON]。成本也降疯了,两年内智驾系统成本砍半,5000元就能拿下高速NOA功能,彻底打破“智驾是豪车专属”的偏见[__LINK_ICON]。

但热闹背后,风险也在暴露。安徽高速的标语从“慎用”改成“勿用”,起因是小米SU7在施工路段出事:系统没识别警示标志,高精地图没更新,AEB还在驾驶员接管后“罢工”。更离谱的是杭州男子喝3斤白酒,靠智驾开了20公里后在高速昏睡,简直是拿生命赌技术边界。

内行人点破了三大“卡脖子”问题:
- 宣传与技术错位:车企把L2.5吹成“准L3”,广告里驾驶员躺平开车,免责声明却藏在手册角落,用户很容易误判。
- 责任认定模糊:出事后车企说“驾驶员要监控”,用户问“为啥系统不避险”,智驾险理赔条件还特苛刻,真出事很难追责。
- 场景覆盖有限:目前L3只敢在高速用,遇到无标线的乡村路就“歇菜”,所谓“自主”还局限在特定场景。

其实普通消费者不用慌,选车时看这两点就够了:追求性价比选纯视觉方案,特斯拉、比亚迪的高速表现够用;看重安全就选华为、小鹏的多传感器融合车型,激光雷达能应对极端场景[__LINK_ICON]。更要记住“接管原则”:高速施工、雨夜隧道这些场景,一定要自己握方向盘。

现在的智能驾驶,就像刚学驾照的新手,能在熟悉的路上开稳,但遇突发状况还得老司机兜底。政策、技术、用户认知的磨合,还需要时间。
你敢开L3上高速吗?觉得智能驾驶离真正“自主”还要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