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医美上游企业普丽妍一怒之下,直接拉黑了新氧旗下40多家自营及合作门店,连带还有另外40多家深度绑定新氧模式的医美机构,也一并进入了“永不合作”的黑名单。
这件事的直接导火索,是新氧推出了“奇迹童颜3.0・Pretty版本”的999元超低价,再次刷新了童颜针市场价格的底线。
这一价格,直接将万元左右的行业主流价拉入三位数区间,降幅高达90%,之前2999元款已经让人坐不住,这次直接让普丽妍这些辛辛苦苦维护价格体系的上游厂商心态崩了。
这感觉,就像你开了一家米其林三星,结果隔壁开了个中央厨房,把你的招牌菜做成了9块9包邮的“预制菜”,还卖爆了。
不过,深毒商业了解到,999元并非新氧官方大规模的公开售价,而是在特定门店、针对特定客群(如新客引流、捆绑消费)推出的“体验价”或“秒杀价”,有点像“拼好针”的逻辑。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常规销售,而是为了制造一个绝对的“价格锚点”,告诉市场和消费者:看,童颜针的底价,可以低到这个地步。
01
新氧999元“掀桌子”
谁最疼?
“童颜针”这玩意儿,在医美圈里一直是“贵妇级”产品。它的核心成分是聚左旋乳酸(PLLA),能刺激自体胶原蛋白再生,效果牛,技术门槛也高。
因此,像普丽妍、艾维岚这些头部品牌,出厂价就不菲,再经过层层代理、机构加价,到消费者手里,一支卖到1.68万元、1.88万元是家常便饭。上游厂商牢牢把控着定价权,通过严格的授权、培训和控价体系,维护着整个产品的“高端形象”和丰厚的利润空间。
而新氧这个“鲶鱼”,一出手就精准打在了上游厂商的七寸上。
以普丽妍为代表的再生材料厂商,其商业模式建立在“三高”之上:高研发、高溢价、高门槛。一支持牌的童颜针,从研发到获批上市,投入动辄数亿。
上游厂商凭借技术和合规壁垒,掌握了绝对的定价权,占据了产业链70%以上的利润 。中游的代理商和下游的医美机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只能通过信息不对称和过度营销来获取利润,最终成本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这个金字塔保证了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利润:厂商、代理商、医美机构、医生……大家心照不宣,共同维护着这个“体面”的价格。
但新氧的玩法,彻底打破了这种“体面”。
从2023年的“奇迹童颜1.0”开始,新氧就不断试探厂商的底线。当年4999元的价格一出,就直接引爆了与普丽妍的第一次正面冲突。
普丽妍当时就联合另一家大厂圣博玛,对新氧发出了措辞严厉的律师函,指责其“非授权渠道采购”、“宣传与产品用途不符”,并强势要求下架项目、停止供货。
当时,新氧确实怂了一阵。但CEO金星的算盘打得很清楚:医美行业苦“高价久矣”,消费者需要更透明、更亲民的价格。既然头部品牌不配合,那我就自己下场“造”一个品牌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了新氧的一系列操作。
绕过头部,联合中小厂商:既然普丽妍、圣博玛不给供货,新氧就找到了像西宏生物这样的二线或新兴厂商,通过大规模采购和深度绑定,合作推出了定制化的童颜针产品。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供应链重塑,挤压水分:新氧利用其平台优势,直接对接上游,砍掉了中间层层代理的加价环节。同时,通过“百人团”、“千人团”等模式,以确定的销量向上游换取更低的采购价。
自营诊所,打造样板:新氧开设了数十家名为“新氧青春”的线下诊所,不为赚钱,只为打造一个价格和服务的“样板间”。这些诊所成为推行低价策略的“桥头堡”。
当2999元的“奇迹童颜3.0”在2025年9月横空出世,再到如今传出的999元“体验价”,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战了,这是新氧对整个传统医美定价体系的“降维打击”。
对于普丽妍来说,这几乎是毁灭性的。他们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高端形象、苦心经营的价格体系,在新氧的“价格屠刀”下,显得不堪一击。消费者一旦接受了“童颜针只要一两千”的设定,谁还会去花一万多做同样的项目?
所以,普丽妍“拉黑”新氧门店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保价”行动,意图通过切断与新氧系机构的合作,来维护自身产品的价格尊严和渠道稳定。
02
新氧的“阳谋”
用“预制菜”逻辑重塑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用“预制菜”来形容新氧的低价新品,这听起来有些刻薄,却异常精准地戳中了这场冲突的核心。
什么是预制菜?简单、标准、去厨师化、价格低廉。消费者买回家,简单加热就能吃。它解决了“吃”的基本需求,但牺牲了食材的新鲜度、烹饪的艺术感和餐厅的体验感。
相比之下,新氧模式下的童颜针确实解决了一些行业“痛点”。
一是标准化:新氧试图将原本高度依赖医生技术和经验的童颜针注射,变成一个标准化的流程。通过设定固定的注射剂量、部位和手法,降低对医生个人技术的依赖。这就好比预制菜的标准化料包和烹饪说明。
二是去医生化:在传统模式下,知名医生是医美机构的核心资产,他们的技术和审美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天花板,也因此享有高昂的议价权。但在新氧的低价模式下,医生的服务费被极度压缩。
厂商们担忧,为了控制成本,执行注射的可能是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而非资深专家。这就好比预制菜不需要高级厨师。
三是品同质化:当价格成为唯一的竞争维度,产品的差异化、技术的先进性、成分的优越性,这些普丽妍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在消费者眼中都会被模糊。大家只关心:“你家的童颜针,能不能做到999?”这就像消费者在超市选购预制菜,更多看的是价格,而非背后的工艺。
童颜针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材料本身,更在于“再生”二字。
它需要医生根据每个消费者面部凹陷、衰老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精准地注射到合适的层次和点位,才能刺激胶原蛋白有效再生,达到自然、饱满的效果。这其中,医生的审美、经验和技术,至少占了效果的50%以上。
而新氧的“预制菜”模式,正在试图消解这50%的价值。它将一个高度非标、依赖人工服务的医疗项目,简化成了一个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标准化的“快消品”。
这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对上游厂商而言研发创新的动力会被削弱。如果一个投入数亿研发、效果卓越的产品,最终只能和成本低廉的同类产品打价格战,那么谁还愿意投入巨资去搞创新?
对医生来说,职业的含金量下降,技术尊严受到挑战。资深医生可能会因为无法接受“白菜价”的服务费而离开,导致行业人才流失。长此以往,“好医生越来越少,越来越贵”,而普通消费者只能接触到流水线上的“操作工”。
对消费者来说,短期看,价格降低是好事。但长期看,当操作不当导致的结节、栓塞等风险增加,当所有产品都追求“低价”而牺牲效果和安全性,最终受损的还是消费者自己。新氧平台上常年居高不下的用户投诉和法律纠纷,已经敲响了警钟。
普丽妍们愤怒的,不仅仅是价格被“破发”,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价值根基”正在被新氧连根拔起。他们卖的是“米其林”大餐,而新氧却用“预制菜”的逻辑,把整个市场的用户心智拉到了“快餐”的水平。
03
渠道与厂商的博弈
谁是行业未来?
这场风波,本质上是医美行业持续了多年的“渠道为王”与“产品为王”之争的又一次总爆发。
在过去,医美行业是典型的“渠道为王”。百度竞价、美容院导流、信息流广告……谁掌握了获客渠道,谁就有定价权。医美机构的大部分利润,都被高昂的获客成本所吞噬。
新氧的出现,一度被认为是行业的颠覆者。它用“内容+社区+电商”的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竞价排名,让信息变得更透明,大大降低了机构的获客成本。可以说,新氧最初是作为“屠龙少年”出现的。
但随着新氧成长为流量巨兽,它自己也变成了新的“渠道之王”。手握数千万月活用户,新氧开始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中介”,它想要定义整个行业的规则。CEO金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打破上游厂商的高价垄断”,让行业回归“医疗本质”。
听起来很高尚,但翻译一下就是:定价权,我也得有。
普丽妍等上游厂商,则代表了“产品为王”的势力。他们试图通过控制产品流向、培训认证医生、维护价格体系,来掌握行业的话语权。圣博玛在2025年发布的公开声明中,反复强调新氧诊所的医生“未接受品牌方专业培训”,存在“正品风险与操作隐患”,其核心目的就是争夺对“专业性”和“安全性”的定义权。

不过,这场博弈短期内应该分不出胜负。
尽管新氧手握流量,但其财务状况并不乐观。持续的低价策略严重侵蚀了利润,导致股价长期低迷。同时,“去新氧化”的趋势也在行业内悄然兴起,一些头部医美机构开始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试图摆脱对新氧的依赖。
普丽妍在今年7月逆势完成了近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是当年国内医美上游最大单笔融资之一。这表明资本市场依然看好掌握核心技术的上游企业。他们有足够的弹药,可以和渠道方进行长期的博弈。
04
没有赢家的战争
消费者何去何从?
回到最初的问题:普丽妍拉黑新氧门店,是因为新氧把童颜针搞成了“预制菜”吗?
是的。但这只是表象。
深层次的原因,是互联网平台追求规模化、标准化、低成本的商业逻辑,与医疗行业追求个性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服务属性之间,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新氧的“预制菜”模式,对于玻尿酸这类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产品本身就是“成品”的项目,或许还行得通。但对于童颜针这种高度依赖医生二次创作的“半成品”,强行套用“预制菜”逻辑,无异于杀鸡取卵。
那童颜针是走向快捷廉价但有风险的“拼好针”时代,还是回归专业、安全、有价值的“米其林”时代?
只能说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越是在这样混乱的时刻,越要回归常识。
在医疗领域,一分钱一分货的法则是金科玉律。999元的童颜针,你可以当个乐子看,但真要往自己脸上打,请务必三思。你需要问清楚,这个价格包含了什么?是正品足量吗?操作的医生有资质吗?出现问题谁来负责?
好的医生是艺术品,而不是流水线工人。在做童颜针这类再生项目前,多做功课,选择经验丰富、审美在线、并且获得厂商官方认证的医生,这比纠结于几百上千块的差价重要得多。
医美终究是医疗,不是快消,它需要个性化的诊断、精细化的操作和完善的术后管理。任何试图将它简化成“买一送一”快餐模式的宣传,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你看不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