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洒在香河段大运河上,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两岸新栽的绿植。这片曾被工业排污困扰的河道,如今水质达标率跃升至95%,背后是一套独特的“司法+生态”治理模式在发挥作用。

2025年,香河县人民法院牵头建立全市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执法协同机制,联合政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12个部门,打破数据壁垒。通过共享案件信息、水质监测数据,一年内推动30余件环境案件办理效率提升40%。廊坊中院副院长樊颖在会上强调:“司法不能只做‘事后灭火队’,更要成为生态风险的‘预警雷达’。”

这一机制的核心是“环资三合一”审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由同一审判团队专业化处理。香河法院院长李德军举例:“去年一起非法排污案,我们同步追究企业民事赔偿与行政责任,并推动涉事河段生态修复方案落地,避免了以往‘一案多判、修复滞后’的困境。”
“法官+水利专家”让司法长出“科技翅膀”在大运河司法保护基地,法官与水利工程师的协作已成常态。通过引入专业人才库,香河法院在审理一起河道侵占案时,精准计算出生态损失价值,最终判决被告承担2.3公里河道的修复费用。实地考察的参会人员发现,这段曾淤积严重的河道,如今不仅疏浚畅通,还新增了生态护坡和人工湿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生产承诺制”。针对当地支柱产业家具制造业,法院联合环保部门对50余家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倒逼企业升级环保设备。一家智慧家居企业负责人坦言:“过去觉得环保是成本,现在发现合规反而成了竞争力——我们的‘零甲醛’产品订单量翻了一番。”
警惕“伪环保”陷阱:司法亮剑背后的科学考量尽管成效显著,生态司法仍面临挑战。部分企业试图以“环保标签”掩盖违规行为,例如宣称“循环用水”却暗设排污暗管。香河县生态环境分局在联席会议上披露,2025年三季度查处的6起环境违法案件中,有4起涉及此类“洗绿”行为。

对此,法院建立起“技术审查黑名单”,对提交虚假环评报告的企业加重处罚。广阳区法院分享的案例显示,某家具厂因篡改检测数据被判处惩罚性赔偿,金额高达实际损失的3倍。“要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法官汪铁刚如是说。
守护运河的“最后一公里”站在大运河畔,司法保护的“毛细血管”已延伸至末梢。香河县检察院开发的“公益诉讼随手拍”小程序,累计收到群众举报线索127条,其中23条转化为立案监督。而法院定期推送的典型案例,则成为周边县市统一裁判标准的“活教材”。

这场司法与生态的“双向奔赴”证明:当法律长出牙齿,绿色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的底色。正如樊颖所言:“我们修复的不仅是河道,更是一套可持续的治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