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该是什么样子?难道只能是上课时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下课铃一响就各自散去,成为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实真正的大学教育,核心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与深度的陪伴。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这里的教师彻底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的隔阂,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靠谱的同行者,而这一切,都藏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学校的育人实践中。

在广以学子眼里,教师的角色从来不止于“授课者”。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是顶尖学者就摆架子,反而更愿意放下身份与学生平等讨论。化学专业的涂非同曾在物理课上发现Amit老师的实验有漏洞,课后鼓起勇气发邮件质疑,本以为会冒犯老师,结果不仅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还被邀请把问题分享给全班同学。在这里,老师更像朋友和导师,既会为学生的科研项目牵线搭桥,也会帮着争取海外交换机会,这种跨越课堂的陪伴,让学习不再是孤军奋战。

这种育人态度,在2025级新生的全英预备学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刚高中毕业的新生来说,全英文授课和大学学习模式都是不小的挑战,而广以的教师们成了帮他们跨越障碍的关键。知道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英语老师就把游戏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再用英语交流,慢慢打消表达顾虑。考虑到理工科专业术语难掌握,英语组和数学系联手开了“数学英语工作坊”,通过测验和互动练习,帮学生把专业词汇和解题逻辑结合起来,建立英文理工思维。
更难得的是,老师还主动收集学生“让提问更轻松”的建议,把教学楼大厅变成 “建议展览馆”,不管是“希望老师更幽默”还是“多留小组讨论时间”,都被逐一采纳优化。除了语言衔接,教师还通过《学习力提升》课程,教学生做时间管理、调整睡眠周期,帮他们从高中的被动刷题,转向大学的主动理解式学习。短短两个月里,不少新生从害怕全英课堂,变成了能主动参与互动,这种转变背后,正是教师们针对性的帮扶与耐心引导。

预备学期的高效落地,离不开广以扎实的师资底子。该校的师资完全按以色列理工学院本部标准全球选聘,60%以上的教师直接来自海法本部,从根源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本部一致。目前广以外籍教师占比超80%,他们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带来了多元的教学理念,更打造了沉浸式的全英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师资的学术实力,这里既有诺奖得主、中科院院士这样的顶尖人才,还有9人入选Research.com学科顶级科学家排名,21名教授上榜斯坦福大学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但这些学者并没有只顾着科研,他们会把40%的时间投入教学,还坚持让学生从二年级起就参与科研项目,迄今已有上百位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科研课题,甚至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0:1的生师比,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不管是课堂提问还是课后科研,都能获得老师及时的指导。

雄厚的师资,更支撑起广以独特的育人理念。这里不提倡死记硬背的应试学习,反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的“虎刺怕”精神。教师们深知,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只会听话的学生,而是能独立思考的创新者。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会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Eli教授会建议学生基于兴趣选专业,带着激情去学习;钟教授会分享行业前沿动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把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结合起来的模式,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掌握了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中,很多学校追求规模和排名,却容易忽略育人的本质。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用顶尖的师资实力做支撑,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核心位置。这里有能解答专业难题的学术大咖,有愿意倾听心声的人生导师,有鼓励质疑的开放氛围,更有全程陪伴的育人温度。
对想要主动探索、追求真才实学的学子来说,这样一所打破传统边界、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无疑是值得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