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多年前那个反复易主的“三姓家奴”,如今在荧幕上却成了威风凛凛的统一英雄,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还记得2001年《康熙王朝》里那个被郑成功逼得家破人亡、最终投靠清廷的施琅吗?到了2006年,央视直接推出了《施琅大将军》,把他的形象推向了新高度。而即将在2025年上映的《澎湖海战》,更是要把他塑造成一心为国的民族英雄。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这个在历史上争议不断的“叛将”,怎么就在影视剧里一路“洗白”,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了呢?
历史上的施琅,远比电视剧复杂得多要理解施琅,得先回到明末清初那个乱世。
1621年,施琅出生在福建晋江一个普通农家。这小子从小就不一般,力气大,脑子活,偏偏对读书考功名没兴趣,就喜欢舞刀弄枪。
在那个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他最早跟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1646年,郑芝龙决定投降清朝,施琅想都没想就跟着去了,这是他的第一次跳槽。
投降清军后,他被派去攻打南明政权。可才过了两年,听说老上司的儿子郑成功起兵抗清了,他又带着自己的弟弟和部下投奔了郑成功。
这一跳,跳出了大问题。
到了郑成功手下,施琅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打了不少胜仗,帮郑成功在福建站稳了脚跟。郑成功也很器重他,把他当成心腹爱将。
但两个强势的人在一起,难免会产生摩擦。施琅确实能打仗,但也特别自负,经常不把上级放在眼里。
1652年,一个叫曾德的部下犯了军法,怕被施琅处罚,就跑去找郑成功求情。这可把施琅惹毛了,你这不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吗?直接派人把曾德抓回来砍了头。
郑成功勃然大怒,下令把施琅和他父亲、弟弟全都抓了起来。后来施琅侥幸逃脱,郑成功一气之下,就把他的父亲和弟弟都给杀了。
这下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施琅铁了心投靠清朝,发誓要报这个血海深仇。
他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
平台留台,施琅的逆袭之路投降清朝后,施琅其实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生活。直到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重视台湾问题,他的军事才能才重新被想起来。
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当时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后代,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施琅亲眼看到老百姓流离失所、沿海村庄荒无人烟的惨状,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两次给皇帝上书,直言“海禁迁界”政策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看得很清楚,问题的根源在于台湾还没有统一。
于是他不顾自己已经年过花甲,也不管朝廷里很多人不待见他,一再请求带兵攻打台湾。最终,他的坚持打动了康熙皇帝。
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在澎湖与郑军展开决战。这一仗打得异常惨烈,施琅的眼睛都被流箭射伤了,但他依然坚持在前线指挥。最终清军大获全胜,迫使台湾的郑克爽投降。
拿下台湾后,施琅面临一个更重要的抉择:要不要把台湾留在版图内?
当时朝廷里很多人觉得,台湾就是个海外孤岛,留着还得派兵驻守,纯粹是负担,不如放弃算了。
这种观点一度占了上风。
关键时刻,施琅上了那道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他在奏折里说得特别直白:“台湾这块地方,要是放弃了,以后肯定要出大乱子!”他还详细分析了台湾对东南沿海四省的战略价值。
正是因为他据理力争,康熙才最终下定决心,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三县,正式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
从“叛将”到“英雄”,影视剧的改编密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影视剧对施琅的塑造,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洗白”过程。
在《康熙王朝》里,编剧很聪明地把施琅的叛变归咎于郑成功的猜忌,把他塑造成一个被逼无奈的悲情人物。剧中弱化了他两次叛变的历史,只用“各为其主”轻轻带过。
更妙的是,剧中安排了一场施琅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的戏:“台湾不取,东南永无宁日!”说着说着还跪地请命,发誓要收复故土。这一下子就把他的形象从“叛将”提升成了“爱国者”。
到了《施琅大将军》,这种美化更是达到了新高度。整部剧都在讲述他“为实现国家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历史上的那些争议几乎只字不提。
而即将上映的《澎湖海战》,从预告片来看,似乎要继续这种塑造逻辑,电影里的施琅,看起来从来就没有效忠过明朝或者台湾的明郑政权,他一出场就是个痛恨分裂、心向统一的爱国将领。
历史上的复杂性被一点点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完美英雄形象。

图 | 郑成功
为什么要美化施琅?背后的现实考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影视剧要如此不约而同地美化施琅呢?
一是,施琅在确保台湾纳入中国版图方面,确实立了大功。 要不是他力排众议,坚持要把台湾留在版图内,康熙很可能就听从了放弃台湾的建议。这个功劳,足以让他在历史上留下正面的一笔。
二是,施琅平台后的表现也确实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 按理说,他和郑成功有杀父之仇,拿下台湾后完全可以报复郑家后人。但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亲自去郑成功庙里祭拜。虽然他的部下有人去挖郑家的祖坟,但施琅知道后立即制止了。
更重要的是,施琅的故事特别契合当下的国家叙事。 他从郑氏手中收复台湾的历史,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通过把他塑造成英雄,影视作品很自然地传递了维护领土完整的现实意义。
另外,影视剧本身也需要简单明了的人物设定。 普通观众哪有耐心去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好人坏人分得清清楚楚,看着才不累。施琅历史上的那些争议行为,在编剧看来可能只会让观众困惑,不如直接删掉来得干脆。
历史与艺术,该怎样平衡?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思考:历史人物在影视剧中的塑造,到底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影视创作的规律。 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它需要矛盾冲突,需要鲜明的人物形象。《康熙王朝》里施琅“吞眼督战”的桥段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让角色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对历史保持一份敬畏。 历史上的施琅并非完美无缺,《清史稿》里就明确记载他“性格刻薄,杀人不少”。这和影视剧中那个儒雅仁厚的形象相去甚远。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大局,看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来说,施琅促使台湾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这个功劳确实很大。在今天看来,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确实比个人气节更重要。
清初诗人许志进在《哀澎湖》中描绘了施琅攻克澎湖后的惨状:“白骨暴如莽,百存无一二。”历史的残酷,早已被时光冲刷得模糊。
而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那个曾在三个主子间辗转的“三姓家奴”,已经化身为身着铠甲、目光坚定的民族英雄。历史的复杂性被简化,统一大业的宏伟叙事成为主线,这或许就是时代的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