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下元节是什么节?

说起三元节,咱们大多熟悉上元吃汤圆、中元祭先祖,可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如今却成了 “冷门节日”。其实在古代,这可是和天

说起三元节,咱们大多熟悉上元吃汤圆、中元祭先祖,可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如今却成了 “冷门节日”。

其实在古代,这可是和天地水三官信仰紧密相连的重要日子,习俗里藏着老祖宗的生存智慧和情感寄托,

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先得明白下元节的根在哪儿。

这节日起源于道教的三官信仰,《典略》里明确记载,东汉早期道教就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祸福的神灵,《太上三官经》更是直接点明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下元节就是水官大帝的诞辰,传说这天水官会下凡为百姓解除灾厄,而民间普遍认为这位水官大帝就是治水的大禹,这其实是原始水崇拜和英雄崇拜的结合。

到了唐宋,下元节达到顶峰,唐玄宗曾下令三元节禁屠,宋太宗更是规定下元节和上元节一样放假三天,宫里宫外都张灯庆祝,《宋史》里就有 “张灯三夜” 的记载。

最核心的习俗得算修斋设醮。

古代道教徒会在门口竖天杆挂黄旗,写着 “消灾降福” 等字样,道观里更是要诵经礼忏。

现在这习俗虽淡了,但还有踪迹:北京的一些道观会从下元节开始诵经,一直到正月结束;苏州人会去道观请 “三官大帝” 灯笼回家,盼着解厄消灾;

常州作为水乡,对水官生日格外重视,“斋三官” 的仪式至今没断,求的就是风调雨顺。

这习俗本质上是古人面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咱们现在求平安的心理其实没差。

祭祀祖先是下元节的另一重头戏。

毕竟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月圆祭先祖是老传统。不过各地做法不一样:

天津人要备齐菜肴供奉;山东邹县得专门设宴;

重庆涪陵则是剪纸衣焚送。但后来不少地方把祭亡仪式挪到了中元或十月初一,下元祭祖的习俗就淡了。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莆田、台湾基隆还保留着祭祀的延伸习俗,莆田人傍晚在田间祭水神,基隆人则搭坛棚办平安祭,连演戏酬神的环节都还在。

节令美食里藏着最实在的烟火气,南北方差异特别明显。

北方比如北京,要吃红小豆做馅的 “豆泥骨朵”,也就是豆沙包子,这习俗从明朝就有了。

南方更丰富:江苏武进用新谷糯米做团子包素菜,在门外 “斋天”;福建莆仙做麻腐包子,说是纪念孟姜女,麻腐象征寒衣包袱;

闽西客家称下元为 “完冬节”,必做糍粑、芋子包;潮汕地区则做 “米果” 祭五谷主。这些美食都用新收获的食材,其实是在感恩一年的丰收。

还有些小众但有意思的习俗。

比如山西翼城人这天杀鸡宰羊,用麦谷棉菽祭天,叫 “谢老天”;

河北新河人认为下元是财神归家日,烧五色纸衣 “贺财神”;铁匠等工匠会祭炉神太上老君,这和道教炼丹的传统有关。

另外,信仰三官的人这天要吃 “三官素”,禁荤食素以表虔诚,这习俗在一些道观周边还能见到。

可惜的是,民国以后下元节逐渐淡化,北方基本没了过节氛围,也就南方福建、广东等地还留着些痕迹。

但这节日的意义从没过时:它是一年收尾时的 “解厄日”,是感恩自然的 “谢恩日”,更是传承家族记忆的 “祭祖日”。

就像韦应物诗里写的 “下元朝百灵”,苏轼笔下的 “水中明月卧浮图”,古人早把对平安的期盼融进了这个节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