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经验系列评论①丨食为天民为大

农民日报 2024-05-16 09:20:13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饮食大国。早在3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观,他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强调:“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开启了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探索历程。30多年后的今天,耕地资源先天不足的八闽大地在食物供给上展现出“靠山面海”的丰盈富饶。萌发破土于福建的大食物观在实践中迭代、又指导着实践不断走向深入,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着全新的发展范式。

理解大食物观,绕不开一个“大”字。大食物观之“大”,在于它延伸了传统的粮食边界。在大食物观的语境下,山间的果、菌、茶是粮,林间的畜、蛋、笋是粮,海里的鱼、虾、贝是粮,凡是能满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动需求并有利于寿命延长的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都属于食物范畴,都要纳入到中国人的饭碗里来,我们都应抓紧抓好。大食物观之“大”,还在于它拓展着食物获取的边界。人们对食物的获取不再单纯依赖于有限的耕地和耕地上有限的产出,而是将视野投向广阔的国土空间和科技手段,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设施农业、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统筹推进中,形成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践行大食物观,对于当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主食吃得少了,肉蛋奶消费量上去了;有机粗粮、特产水果、山珍海味越来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让人民群众吃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必须以大食物观的理念丰富“粮囤子”“菜篮子”“油瓶子”和“果盘子”,回应人民群众“要吃好”更要“吃得健康”的时代需求。

它是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把握。我们国家的耕地资源虽然总体上不像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那般紧张,但人均水、土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口粮供应始终面临着耕地资源、淡水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天花板”,弦绷得紧之又紧。此时,挖掘食物潜力的目光就必须投向更丰富的地理空间,我们拥有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港口,40多亿亩的林地和近40亿亩的草地资源,这些资源在曾经以耕地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一旦实现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发,将会爆发出巨大的产能,将我国的食物生产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归根到底,大食物观是对“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更好地养活中国”的时代回答。当今世界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地缘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金融风险交织缠绕、相互叠加,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频发,粮食作为大国博弈的工具属性越来越强。我们要端牢中国饭碗,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增强我国食物安全的韧性,也为主粮供应减轻一些压力,让“三农”压舱石的基座更大,作用发挥得更稳。

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底盘和必然途径。任何时候都要确保“口粮安全”,坚持党政同责,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守牢“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底线。任何时候都要确保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大食物观的题中之义,大食物观绝不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是在敬畏自然、有序合理的基础上,通过新质生产力挖掘食物供给的潜力。任何时候都要“以我为主”探索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路径,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不尽相同,风俗民情、生产习惯、人口规模、产业水平也各有差别,学习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成功经验,既要把握本质,也要立足自身,方有食物供给体系的百花齐放,也才能有各色食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让我们坚定地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来自“森林粮库”“草原粮仓”“海洋牧场”“工厂良田”的食物走上14亿多中国人的餐桌,铺就我国食物供给的进阶之路,为健康中国、幸福中国、强盛中国筑牢根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