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小时到分钟!国网连云港供电“数字革命”重塑城市能源动脉

在2025年的深秋,随着“数字中国”与能源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电力系统中悄然发

在2025年的深秋,随着“数字中国”与能源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电力系统中悄然发生。电力作为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其安全、高效与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在此背景下,构建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时代的要求。国网江苏连云港供电公司,正是这场变革中的一个先行者和优秀范例。他们以业务痛点为导向,将前沿的数字技术融入电网管理的毛细血管,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01 智能调度:电网“自愈”进入分钟时代

传统电网在面对变电站故障时,负荷转移操作复杂且耗时。以往依赖人工分析决策,整个流程往往超过一个小时,其间还伴随着难以预判的电压波动风险,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

连云港供电公司深刻洞察这一瓶颈,创新性地构建了主配网一体化数字模型。基于此模型研发的“全停全转”智能调度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

该系统能够在短短两分钟内,自动生成科学可靠的负荷转移方案,将人工分析的“小时级”难题,压缩至“分钟级”响应。这背后是数据贯通与算法优化的力量。

不仅如此,通过“主配网开关协同控制”技术,曾经需要2分钟的单线倒闸操作,如今仅需30秒即可“一键顺控”完成。平台的推演功能还能预判风险,确保转移过程电压稳定。

在近期的实战演练中,110千伏盐浦站的全站负荷转移仅用时5分钟,展现了惊人的效率。截至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全市九成以上的变电站,故障应对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02 精准运维:“数字精算师”洞察秋毫

配电网作为深入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其结构之复杂、节点之繁多,给传统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过去,全面诊断全市配网状况,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且耗时漫长。

为破解此难题,连云港供电研发了被誉为配网“精算师”的数字电网计算推演平台。它能对全市复杂的电网进行毫秒级扫描和全要素分析,展现出强大的计算能力。

通过这个“精算师”,原先需要近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全市配网诊断工作,现在仅需一天即可生成精细到具体分段的报告。这为电网的预防性维护和精准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撑。

更重要的是,该平台还能辅助项目决策。过去需20人团队耗时两月进行的工程储备分析,现在通过平台“一键生成”初步结论,极大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与效率。

在模拟故障场景时,“精算师”能够精准测算出停电影响的“时户数”,为抢修策略的制定和关键设备的优化布局提供精确指导,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正是得益于这种精细化运维,截至2025年10月,连云港用户的平均停电时间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76.38%,市民用电的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03 管理革新:“数字化员工”重塑业务流程

在企业管理层面,特别是配农网工程的结算环节,流程复杂、周期长、跨部门协同难曾是长期存在的痛点。这不仅影响效率,也占用了大量人力处理重复性工作。

连云港供电公司创新地引入了“数字化员工”的概念,基于“电网一张图”平台,成功研发出配农网工程结算的智能助手。这位新“员工”通过深度学习近2500份历史资料,掌握了结算工作的核心逻辑。

现在,复杂的结算工作被转化为简单的“填空题”。这位“数字化员工”能够智能生成适配的结算模板,准确率高达86.13%,并能一键自动生成所需的43份档案资料。

通过打通线上审批流程,原本需要52天的结算周期,被惊人地压缩至10天以内。整体效率提升超过80%,同时将员工从70%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

在10千伏海华线改造等实际项目中,甚至实现了工程竣工当天即完成结算编制的“智能加速度”,充分展示了数字化流程再造的巨大潜力。

连云港供电公司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数字化转型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巨大价值的强大引擎。它以业务需求为牵引,以数据为驱动,系统性地提升了电网的安全水平、服务质量与响应速度。这一系列扎实的创新,不仅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了宝贵的“连云港经验”,也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