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陕西赛区赛事落下帷幕,榆林新材料集团铝业分公司参赛团队表现亮眼——铝业分公司各生产车间选派的12支创新团队,凭借扎实的理论应用能力、精准的问题破解方案及显著的实践成效,在全省100支晋级决赛队伍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共斩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成果覆盖设备优化、工艺改进、安全环保等多个核心领域,以硬核创新实力为企业及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电解四车间团队:破解行业痛点,筑牢质量与效率双防线
电解四车间聚焦生产核心难题,组建两支团队精准攻关。其中,以袁艳强、王俊杰为核心的团队,针对电解车间多功能天车兑料漏料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痛点,以TRIZ理论为指导,在高温、强磁场、高粉尘的恶劣作业环境中拆解技术矛盾,创新推出“智能感知+精准控制”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引入高精度激光对位系统,实现料仓毫米级动态定位,从根源解决设备变形、定位偏差导致的洒料问题;同时优化天车控制系统,达成遥控下料全流程自动化,实现无人化、精准化、安全化作业。目前,该成果已获实用新型专利并全面推广,每年为车间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行业智能装备升级标杆。
另一支由高灯亮、王俊杰、白文彦组成的团队,则围绕“降低电解铝液铁含量”这一关键质量课题发力。团队依托TRIZ工具,经大量数据分析与实验验证,锁定原料带入、铁件熔蚀、工艺控制三大铁杂质来源,构建源头拦截—过程阻断—末端回收全流程控制体系。通过优化破碎料预处理流程、加装磁选装置、规范铁工具使用标准等措施,车间铝液铁含量显著降低,产品纯度与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为TRIZ方法在电解铝工艺优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优秀范例。
检修车间团队:突破技术瓶颈,打造降本增效新标杆
检修车间同样展现强劲创新实力,两支团队针对电解槽关键技术难题实现突破。白小明、温栋、刘榆平团队的“基于TRIZ理论解决电解槽水平母线铣削难题”项目,通过运用TRIZ技术矛盾、物场分析等工具,研发专用铣削装置。该装置投产后累计完成206台电解槽母线修复,设备稳定性保持在98%,单次作业效率提高4倍,平整度误差≤0.1毫米,达行业领先水平。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24万元、工期成本120万元,安全事故率降低90%,目前已形成标准化技术方案并申报实用技术专利。
白佳、温栋、艾新博团队则聚焦“电解槽大修工期长”瓶颈,推出“基于TRIZ理论的电解槽大修工期突破性压缩实现策略”。项目实施后,电解槽大修总工期缩短15%-25%,备用槽利用率提升至80%,返工率下降20%-30%,每年可增加电解铝产量1080吨,降低电耗277560千瓦时。
净化供料车间团队:聚焦物料与环保难题,斩获多项荣誉
净化供料车间联合职工创新工作室,吴俊龙、张凌博、边伟伟团队的“基于TRIZ理论运输氧化铝皮带回程带料问题解决方案”以TRIZ理论为指导,通过SVOP分析、系统功能分析等方法,找出问题关键突破点,提出多项解决方案并进行组合优化,最终形成有效的氧化铝皮带回程带料清除系统,解决行业共性问题。该项目实施后,经过实际应用验证,该系统能够将皮带回程时的物料浪费减少85%以上,提高了氧化铝粉末利用率,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原材料成本。能耗指标降低约5%。每年可减少物料浪费约900吨,按照当前氧化铝市场价格计算,每年可为公司节省原材料成本约350万元。有效降低了物料飞扬所造成的粉尘污染,工作区域内的粉尘浓度降低了90%,远低于国家环保排放标准。
吴俊龙、陈浪浪、张振辉团队的“基于TRIZ方法解决气垫式运输机皮带跑偏问题”通过运用TRIZ技术,以因果链分析,组件分析及九屏幕分析法研发出皮带智能跑偏调试系统,使皮带在运输的过程中有效避免跑偏,达到动态平衡。项目实施后,利用西门子1200PLC自主编程,实时监测调整皮带,动态调整阈值、补偿算法,适配监护工况变化。氧化铝的运输生产线进行试用跑偏故障率降低80%。大幅减少人工干预,人工巡检频次从每天3次降至每周1次,劳动强度降低70%,氧化铝粉末飞扬量减少60%,作业环境优化。
据悉,此次参赛的12支团队,成员涵盖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与基层员工,具备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技师、建造师、电气工程师等专业资质,形成多岗位、多技能协同的创新合力。比赛中,各团队在理论测试、PPT介绍、专家问询环节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解决方案、精准的数据支撑及显著的经济效益赢得评委高度认可。
赛后,榆林新材料集团铝业分公司将以此次大赛为新起点,深入总结经验成果,持续深化TRIZ等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通过开展创新培训、技术交流与项目攻关,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同时加大智能技术、绿色生产领域研发投入,全力打造安全、绿色、智能、高效的现代化生产线,以“传帮带”机制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与行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王俊杰 徐浩 薛龙龙 赵婷)
内容来源 | 铝业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