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在华有7万家企业,投了1.2万亿美元赚翻天,中国却难进美国市场

文 | 青茶前言看中美投资数据很震惊:美国在中国有七万家企业,投资超一万二千亿美元,而中国在美投资才几百亿美元,差距巨大

文 | 青茶

前言

看中美投资数据很震惊:美国在中国有七万家企业,投资超一万二千亿美元,而中国在美投资才几百亿美元,差距巨大。

中国市场敞开,美企赚得盆满钵满,而美国高墙重重,中国企业难以进入,只能转向欧洲和东南亚。

中国企业什么时候,才能在美国也赚得像美企在中国一样多呢?

美企在华深耕

如果说全球哪一个国家最让美资企业觉得“来对了地方”,那一定是中国。

这不是情绪化的评价,而是赤裸裸的数据摆在那里。

改革开放以来,超过七万家美国企业在中国落地,根本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扎根式经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路陪着中国经济成长到今天。

它们不仅数量多,投资深度也惊人,总投资规模超过一万二千亿美元,利润更是年年上涨。

这些企业为什么留得住?因为中国市场给它们带来的回报太扎实了。

以胡润公布的2024年数据为例,70家标普500的美国巨头,在中国的年营收超过三千亿美元,占它们全球营收的十二个百分点以上。

更关键的是,部分行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甚至逼近半壁江山。

苹果公司在中国卖出的设备动辄几百亿美元,供应链合作方遍布全国。

库克每年多次来中国,绝不是礼节,而是因为这一块市场重要到动不得。

再看特斯拉,从在上海建厂到快速爬升产能,只用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

其全球价值链中,上海超级工厂几乎是整个商业模式的定海神针。

马斯克嘴上说要多元化生产,但脚却牢牢站在中国。

理由很简单,中国供应链速度快、效率高,配套产业谁也替代不了。

消费行业同样如此。肯德基、星巴克、耐克、沃尔玛……中国消费者给它们的贡献比很多国家加起来都多。

星巴克在全球门店增长遇到瓶颈时,唯一还能稳定扩张的地方就是中国市场。

沃尔玛全球增速下滑,但中国物流系统依旧是它供应链改革的重要支点。

不仅如此,中国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外企创造更加透明稳定的营商环境。

2024年,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居然增长近百分之十,这足以说明跨国公司仍坚定看好中国市场。

过去五年在华美企的投资回报率保持在接近百分之九左右。

这是什么水平?放眼全球属于顶尖,不仅比部分新兴市场高,也不逊色于很多成熟经济体。

投资效率高、产业链稳定、市场消费力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美企不愿离开中国的根本原因。

“中国美国商会”2024年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超过一半的美企表示会在2025年继续扩大在华投资。

表面上美国在谈“脱钩”,但企业高管们的选择却非常诚实。

他们都清楚,中国市场如果失去,将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滑坡与供应链风险。

换句话说,美企扎根中国,是因为这里值得信赖、能创造利润、能支撑未来。

中国没有挡过它们的门,反而给足了空间和机会。

中国企业被卡

如果说美企在中国如鱼得水,那么中国企业在美国就像逆流而上。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规模少得可怜,不是中国企业实力不够,而是美国把路堵得太狠。

截至2023年底,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只有几百亿美元,企业数量也就几千家,比起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七万家简直天差地别。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美国对中国企业采取了越来越严苛的审查机制,尤其是以国家安全为由的一系列限制,几乎把大部分投资渠道都封死了。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是中国企业最头疼的机构。

只要是涉及科技、数据、通信、能源、供应链等敏感领域,美国就会用国家安全为名层层审查。

很多项目压根批不下来,甚至在提交材料阶段就被告知风险过高。

典型案例不胜枚举。字节跳动想在美国进一步扩展业务,面临的是持续不断的政治压力;TikTok在美国明明是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却随时面临被禁止、被剥离的风险。

再看华为,更是美国重点打击的对象,从设备禁用到供应链封锁,无所不用其极。

并购更是难上加难。无论是科技型企业、金融企业甚至是制造业企业,只要中国资本要进入,美国官方就会怀疑其“可能影响国家安全”。

结果是,大量本可以完成的并购案被直接叫停。

不仅如此,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美投资量更是再度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

趋势非常明显:中国企业越想进入美国,美国审查越严,连原本常规的工厂投资、研发中心设立都越来越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撤退或转向其他市场。

不是不想投,而是美国不给投。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资金流向对中国更友好的地方。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其他地方”一路扩张。

欧洲、中东、东南亚、拉美、非洲成了中国企业的重点布局对象。

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覆盖150多个国家。

比亚迪在匈牙利和泰国建厂,宁德时代在德国投产,海尔在欧洲多个国家成为当地家电市场领军品牌。

换句话说,美国对中国企业关上了门,中国企业就顺势推开更大的世界之门。

反而是美国,因为封锁得太狠,把大量投资、合作和创新机会从自己国家赶跑了。

美企离不开中国市场

如今的格局正在变成一个有趣的对比:美企不得不深深依赖中国,而中国企业则逐渐在全球构建属于自己的广阔版图。

美企离不开中国,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事实决定的。制造业、消费业、科技企业都深深绑定在中国的供应链和消费市场上。

只要稍微试图离开,就会立刻面临成本飙升、效率下降、市场份额流失的问题。

事实上,这几年美企在中国的利润占比越来越高,供应链也越来越依赖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中国的营商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让美企更放心、更愿意加码投资。

从制造业到高技术产业,中国始终坚持开放态度,不断减少限制。

虽然美国市场受限,但世界其他地方却成为了发展的新舞台。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在全球建厂、布局产业链、参与当地经济建设。

无论是东南亚的新兴市场,还是欧洲的先进制造业,抑或是中东的能源改革,中国企业几乎无处不在。

比亚迪的海外工厂从欧洲到东南亚快速落地。宁德时代凭借电池技术成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华为在全球提供的通信和云服务覆盖超过170个国家。

海尔更是在欧洲、印度、中东、北美建立了完整的研发生产体系,不再是简单出口,而是深度本地化经营。

中国企业不再依赖单一市场,也不再需要看美国脸色。越是被限制,越是推动自主研发和海外扩张。

美国的施压事实上反而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国际化。

美国企业却无法复制这样全球铺展的自由度。它们缺乏像中国一样完整的产业链,也难以在不同国家快速适应环境。

美国市场本身增长乏力,而中国市场仍保持持续升级和庞大体量。对美企来说,中国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项。

这正形成一种新的全球格局:中国企业越走越宽,美企越离不开中国。未来哪怕中美关系起伏不断,企业层面的利益绑定仍会牢固存在。

依赖中国的,不是中国企业,而是世界上大多数跨国公司,包括美国企业。

中美投资对比看似不平衡,其实透露出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

中国持续坚持开放,让世界看到一个稳定、可预期、充满机遇的大市场。

美国则因为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让本该属于企业的商业合作变得困难重重。

于是,美企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中国企业却绕开美国拥抱世界,这不是实力差距,而是环境使然。

结语

未来中美关系仍将复杂,但趋势很明确:谁拥抱开放,谁就能获得全球资源和市场;谁筑起高墙,谁就会在封闭中失去机会。

全球化不会因为单一国家而停下脚步,中国企业已经证明,只要道路足够宽阔,就能把世界当舞台。

而美企也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叫“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可以嘴上谈脱钩,但利润永远会带着他们回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