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她那样,抱着一摞书跟在女老板身后,生怕伺候不周似的”。
我正蹲在书店儿童区给客户标注《草房子》的重点章节,身后就传来同校同学的窃窃私语。抬头时,刚好撞见她举着手机拍照的动作,镜头里的我,正帮客户把选好的书装进印着“企业LOGO”的手提袋——在她眼里,这大概就是“攀附富婆”的铁证。
可她没看到,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测评数据,没看到书脊上贴着的“亲子共读节点提示”,更没看到客户手机里刚发来的消息:“孩子昨晚主动读了《朝花夕拾》,还跟我聊了鲁迅的童年,太谢谢你了”。那些被她曲解的“陪逛”,是我靠比较文学专业赚来的体面生计。
学比较文学的四年,我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个宿舍。从古希腊悲剧到中国现当代经典,从青少年阅读心理学到文本解读技巧,我能精准说出不同年龄段孩子对经典作品的接受阈值。我的梦想很简单:让更多孩子跳出“必读书单”的束缚,真正爱上阅读,同时靠自己的知识养活自己。
但现实远比书本复杂。毕业前在连锁书店实习,店长拍着我的简历说:“文学专业没用,把这些书摆整齐、收银不出错就行”。每月两千八的实习工资,连房租都不够;投了十几份阅读推广相关的工作,都因“没经验”被拒。那段时间,我只能在社交平台发经典解读笔记,粉丝寥寥,没人知道我藏在文字背后的专业野心。
转机是一次“多管闲事”。那天我在书店整理经典区,看到一位大姐对着《百年孤独》发愁:“老师让孩子读经典,可这书人名太绕,孩子翻两页就扔了”。我顺口接话:“可以先从书中的亲情线切入,比如乌尔苏拉和奥雷里亚诺的羁绊,再结合家族图谱帮孩子理人物关系”。
大姐眼睛一亮:“你比那些推荐书单的博主专业多了!我找了三个人做阅读计划,不是太晦涩就是太幼稚。你能不能帮我家孩子做个专属方案?我不差钱”。这位大姐,就是后来被同学称为“富婆”的客户——她开着连锁美容院,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花心思,却苦于找不到懂行的人。
我们谈好第一次服务:先做孩子的阅读测评(兴趣、识字量、理解能力),再陪她来书店现场选书,最后出一份详细的阅读规划,服务费800元。“陪逛书店”不是简单的“挑书”,是我带着提前做好的测评报告,在书架前逐本分析:“《小王子》适合建立共情能力,作为入门;《草房子》的乡土叙事贴近孩子生活,能过渡到现当代文学”。
第一次陪逛结束时,我在每本书的扉页都写了“阅读小贴士”:《朝花夕拾》标注“重点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比自己的童年”;《昆虫记》提示“结合观察日记写读后感,更易理解”。大姐翻着这些笔记,当场把服务费转我:“这钱花得值,比买十套辅导书都有用”。
真正的认可,是两周后的反馈。大姐发来孩子的读书笔记,上面画着《小王子》的人物关系图,旁边写着“狐狸说‘驯服’就是建立联系,就像我和妈妈”。她立刻约了第二次服务,还把服务费涨到1000元:“我闺蜜家孩子也有这问题,我把你推荐给她了”。
从那以后,我的“书店陪逛”排得满满当当。有的客户想给职场的女儿选成长类书籍,我推荐《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并标注“女性独立觉醒的关键点”;有的老人想给孙子选科普经典,我带着他们在书店对比《昆虫记》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靠着客户的口碑传播,我每月稳定收入一万二,比同期毕业的同学都高。
流言是从同学看到我坐客户的车去郊区书店开始的。她拍了张我下车的照片,发在年级群里:“95后女生靠陪富婆逛书店月入过万,这就是文学专业的‘出路’?”老家的妈妈看到消息,连夜打电话哭:“闺女,咱别做让人误会的事,回家考个教师编多安稳”。
我没哭,只是把每次的阅读规划方案、客户反馈、服务费转账记录都整理好。直到上周,客户带着孩子来书店参加我的“亲子共读”小沙龙,刚好碰到那位发照片的同学。
“这位就是我常说的阅读规划师”,客户拉着我的手,把孩子的作文竞赛获奖证书递过去,“这篇《读〈小王子〉有感》拿了全市二等奖,全靠她帮孩子梳理思路。你们说她陪我逛书店是攀附,可她每次都提前两小时到书店做准备,把每本书的重点都标出来,这是靠知识吃饭,不是靠脸”。
孩子也凑过来说:“姐姐比老师讲得还清楚,我现在每周都盼着去书店选书”。客户翻出手机里的12版书单修改稿:“这是她为我孩子改的方案,从识字量到兴趣点,比我这个当妈的都细心。800块一次的服务费,她赚得干干净净”。
同学的脸涨得通红,后来偷偷给我发了条道歉消息:“对不起,我没搞清楚就乱传,你真的很专业”。
现在,我的“拾光阅读”工作室已经在文创园落地了,不大的空间里摆满了客户送的锦旗——“知识引路,点亮阅读”“专业贴心,孩子受益”。我雇了两个同专业的学妹,一起做阅读规划和推广,上个月还和本地图书馆合作了“经典阅读进校园”活动。
有人问我,被骂“攀附富婆”时委屈吗?我总会指着工作室墙上的阅读笔记:“委屈,但每次看到孩子因为我的规划爱上阅读,看到客户真诚的感谢,就觉得一切都值。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别人解决问题,这份工作比任何流言都体面”。
这个世界总爱给年轻人的努力贴标签:和异性客户接触就是“攀附”,靠知识赚钱就是“虚头巴脑”,却忘了“知识变现”从来不是贬义词,而是对专业的认可;“陪逛书店”也不是暧昧的陪伴,而是用专业为他人铺路。
95后的我们,靠的不是“捷径”,是日复一日的知识积累;赚的不是“软钱”,是靠专业换来的硬底气。你的知识,你的技能,从来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值得被尊重,值得被认可。
你有过“靠知识帮别人解决问题”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为每一份专业与热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