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大病来临,脚先知?若是你的脚部有4个表现,或是大病信号

“脚离心脏最远,出问题也肯定是最后的。”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听过?很多人一不舒服就关注头疼脑热、胸闷气短,却很少去留意脚。但

“脚离心脏最远,出问题也肯定是最后的。”

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听过?很多人一不舒服就关注头疼脑热、胸闷气短,却很少去留意脚。但在医生眼里,脚是身体的“健康报警器”,大病来临时,它往往最先发出警告。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脚总是肿胀、发凉、麻木,或者指甲变色、伤口难愈,久而久之查出糖尿病、心脏病,甚至肾衰竭。

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通过脚在说话。脚虽然常年“躲在鞋里”,但它连接着神经、血管、免疫和循环系统,哪里出问题,脚上往往最先反应。

很多大病,在还没有明显症状时,脚已经“偷偷”给出了4种异常信号。

那这4种表现到底是什么?又该怎么判断是“普通疲劳”还是“潜在大病”呢?今天就带你一探究竟。

第一种表现是:脚经常肿胀,尤其是傍晚更明显。

很多人以为这是走多了、站久了,其实如果脚踝、脚背反复浮肿,按压后有明显凹陷,就要警惕“心脏、肾脏或静脉系统”出了问题。

心力衰竭会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肾功能下降则导致排水能力变差,都可能让下肢水肿先出现。

中医讲“肾主水”,肾虚、阳虚也容易水湿停滞,出现“脚肿重滞”。

所以,如果不是临时性的肿胀,而是连续几天都肿,特别是一双脚同时肿,要尽早就医排查。

第二种表现是:脚发凉、发麻,哪怕天不冷也这样。

这类人脚底冰凉、袜子穿得比别人厚,甚至晚上被子盖得再厚脚都暖不过来。

这种情况常见于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者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末梢,导致脚部感觉异常、麻木、甚至疼痛。

动脉血管狭窄,则会影响供血,脚就像“灌溉不到的地”,自然发凉。

如果脚发凉伴随走路容易酸胀、间歇性跛行,就要警惕是否有下肢动脉硬化。

第三种表现是:脚部皮肤颜色异常,指甲变厚或变黑。

脚趾甲突然变黑、变形、变厚,有人以为是“灰指甲”,但有时可能是甲癣合并糖尿病,或是血液循环差导致营养供给不足。

更严重的,脚趾发黑、变紫,甚至局部坏死,这可能是糖尿病足或动脉闭塞的前兆,必须引起重视。

中医讲“肝主筋,其华在爪”,指甲变差也可能是肝血不足、气血不畅的表现。

记住,健康的脚趾甲应该是淡粉色、有光泽、坚韧不裂,一旦颜色深、变形,就不能只靠涂药或修脚解决。

第四种表现是:脚底有伤口久不愈合,甚至越来越大。

这常常出现在糖尿病患者或血液循环障碍的人身上。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为神经损伤,患者常常感觉不到疼痛,小伤口也不会及时发现。

一旦感染,伤口愈合慢甚至发展为溃疡、坏疽,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如果你发现脚底有小破皮几周没好,或皮肤溃烂、分泌物多,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脚的这些异常信号,看似日常小问题,其实是身体在用“最边缘的地方”提醒你:不能再忽视了。

那我们平时该如何“读懂脚的语言”,守护身体健康呢?

第一,注意日常观察。洗脚或穿袜子时多看看脚有没有肿胀、发紫、变形、伤口,别嫌麻烦。

第二,定期检查基础慢病。特别是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肾病家族史的人,更要重视脚部变化。

第三,保持脚部清洁干燥,避免穿太紧的鞋袜,促进血液循环。

秋冬季节尤其要注意保暖,寒邪易从脚入,影响全身阳气运行。

第四,适度泡脚,活血通络。中医讲“足为肾之根”,温水泡脚不仅有助于放松,还能观察颜色、浮肿等变化。

当然,泡脚也要因人而异,糖尿病患者泡脚水温不宜过高,以防烫伤;有心衰或严重下肢水肿的人群也不宜长时间泡脚。

第五,合理运动,增强下肢血液循环。例如散步、抬腿、踮脚走,都对脚部保健有好处。

对于脚部突然出现的异常,不要轻视、不要拖延、不要自行用药遮盖症状。

医生更希望你在“脚刚刚喊疼”的时候就来,而不是等它“喊不出声”了才来。

脚虽然远离心脏,却最能反映身体整体的健康状态。它们默默承载着你的重量,也悄悄记录着你的健康变化。

大病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到来的,它常常早就“写在了脚上”,只是你还没认真看。

金句:别让忽视的小脚步,带来健康的大问题。听懂脚的信号,也许就是守住健康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1]中国糖尿病足防治协作组. 糖尿病足诊疗指南(2023年修订版)[S]. 2023-04-12.[2]王旭,李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肢水肿机制及处理策略[J]. 中国循环杂志,2024,39(9):877-882.[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外周动脉疾病规范化诊治建议(2023年版)[S]. 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