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多狠?为了削弱蒙古的战争潜力,出家、盘剥,无所不用其极

梨评历史 2024-05-15 06:46:41

十三世纪是蒙古骑兵称雄的时代,这个起源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有着比游牧前辈们更强的战斗力,当时常备骑兵不到二十万的蒙古大军,却横扫整个欧亚大陆,成为欧亚大陆各国的梦魇。

尤其是西方人,在他们的记载中,蒙古骑兵如同鬼魅一般,神出鬼没,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横扫西方大军,也因此,蒙古骑兵又被称之为“上帝之鞭”,他们毫无办法,只能在铁骑下瑟瑟发抖。

横扫欧亚

但没有永远强盛的民族,称雄百年后,蒙古骑兵不可避免的衰落下来,最终被朱元璋赶回了草原老家。

随后在朱棣多次征讨下,他们又分裂成鞑靼、瓦剌、兀良哈等一众部落,时不时骚扰明朝边境,打打秋风。

而到了清朝时期,蒙古骑兵似乎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甚至表现得越来越拉胯,沦为成为清朝的附庸,甚至仅有的蒙古骑兵,也在八里桥一战彻底葬送了,再也没能恢复起来。

八里桥之战

和当初横扫欧亚大陆的先祖比起来,实在太拉胯了。

虽然世界上永远没有强盛的民族,哪怕是之前强盛的游牧民族,也会衰落下去,但蒙古骑兵不一样,他们的衰落纯粹是人为的。

首先就是明朝,从明初开始,就严防中原的铁器流入草原,即便是开马市,也是加以限制。

此举就是防止蒙古人利用铁制品打造武器,反过来侵袭明朝,不曾想没了铁锅,整个草原又回到原始的天天吃烤肉的时代。

本来元朝贵族视为普通玩意的铁锅,现在成为大草原上的奢侈品,只有大贵族家里才会有,甚至用破了也舍不得丢,利用各种办法修修补补继续用,当传家宝似的。

明朝铁锅

那为何蒙古人不自己制造铁锅呢?答案是给他铁块,他们也造不出来。

毕竟铁锅这玩意技术含量太高了,当时全世界就中国会制造铁锅,就连中世纪欧洲的贵族家庭,也不得不大量进口中国的铁锅,得到铁锅后也把它当传家宝。

至于普通人,想都别想,也因此每次蒙古骑兵南下,最值钱的玩意不是金银,反而是老百姓家里的那口铁锅:

铁锅为虏中炊煮之日用,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摉掠,以得锅为奇货——《北狄顺义王俺答臣贡表》

但铁锅就这么多,也不是每次都能劫掠到,没有铁锅的蒙古人怎么办呢?只能自己想办法了,最后想出了用皮锅炖食物的办法。

所谓的皮锅,当然并不是真的锅,而是把皮革缝起来,当然不能直接放在火上煮,只能将石头烧烫了放进去,利用石头去升温,等差不多了就把肉放进去。

说是煮,实际上就烫,最终煮出来的肉基本就是半生不熟的,一次两次就算了,但长期吃半生不熟的食物,直接导致蒙古人身体素质降低。

所以,蒙古部落每次寇边,其实就是为了贸易而已,比如也先就说过,明朝居然连铁锅、马鞍都不卖了,只能动武了。

一直到了隆庆年间“俺答封贡”后,双方贸易才正常化,当然,贸易的重中之重就是铁锅。

俺答封贡

但铁锅毕竟是铁制品,明朝依旧怕蒙古拿铁锅去制造武器,因此张居正也费了不少心思,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铁锅做的异常坚固,让蒙古人无法熔化后铸造兵器。

就这样,蒙古人算是能铁锅吃上一顿热乎的饭食了。

但热乎饭没吃几十年,女真人崛起了,随后入主中原。

但在他们入主中原之前,大部分蒙古部落就已经归顺清朝了,甚至在八旗里设置蒙古八旗,地位高于汉八旗。

除此之外,蒙古还不断和满人联姻,清初不少皇后都是来自于蒙古部落,可以说蒙汉看起来就像一家人。

但仅仅是看起来像一家人,要知道清朝可是防着“亲戚”一手呢,毕竟同为异族,加上蒙古人之前也入主中原过,清朝可是很担忧他们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想尽了办法加以限制,就是为了削弱蒙古人的战争潜力。

对于蒙古贵族这些上层人,清朝选择拉拢,比如将蒙古分为四盟八十六旗,然后各自分封了一堆王公贵族,享受荣华富贵,而且如果花钱,这些头衔统统都可以买到。

蒙古王公

到了最后,一百两就能买个蒙古王公头衔,当然,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也可以,再多花点钱,头衔就可以升级,甚至闲散宗王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需要一步一步来,从最低的旗札萨克汗到闲散宗王,每一级都需要花费五百两银子。

而有了头衔之后,蒙古王公贵族们可以入京参觐,本来在草原生活的王公贵族哪里见过京城的繁华?一到京城就彻底被迷住了,然后不少人就定居这里。

定居这里,地盘还管不管了?大部分是不管了,最后这些地方都被清朝给拿走了,蒙古王公也有名无实。

当然,这只是针对蒙古王公这些上层人士的,对于底层人,清朝也有一套办法,这就是宗教。

一开始蒙古人信仰的萨满教,后来忽必烈大力推行黄教,至此黄教成为蒙古人新的信仰。

从康熙时候开始,就有意识的提高黄教的地位,僧侣们也无需缴纳赋税,更不需要服徭役,地位超然,而黄教也投桃报李,尊清朝皇帝为佛的化身,从而帮助清朝巩固统治。

晚清蒙古家庭

至此,黄教在蒙古遍地开花,各地都是佛寺,由于黄教僧侣地位太高了,吸引了不少人出家,因此清朝便在这个基础上推出了男丁出家政策。

根据规定,每一户蒙古人家庭都要出一名男丁出家。

毕竟出家啥都不需要干,地位还高,时不时还有赏赐,大量蒙古男子纷纷选择出家,到了最后,家里只能留有一位男丁,其余全部出家,即家里有六个儿子的,五个儿子都要出家,仅有一位可以娶妻生子。

在三百年的宗教影响下,到了晚清的时候,整个漠南和漠北加起来有一千八百座寺庙,至于出家人则有十多万,几乎占了当时整个蒙古人口的三分之一多。

大量蒙古人出家

不得不说,这一招太狠了,表面尊崇黄教,暗地里却让大量男丁成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由于男丁都出家了,导致大量蒙古女子无法出家,造成了蒙古女多男少的怪现象,为了出嫁,不得不找来做生意的商人和驻防人员等等,但还是不够,到了最后,哪怕是跟着来的下人都能有一两个蒙古媳妇。

而这些人又不是长久定居的,每次来都是换一批,久而久之,在蒙古人内部性病泛滥,梅毒、花柳病遍地都是,以至于当时青年里,居然有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

长期的减丁计划加上性病泛滥,蒙古人口大量锐减,在清初时期,蒙古人口还有一千万左右,但到了清末居然只有五十万,完全威胁不了清朝的统治了。

乌兰察布盟达尔罕旗扎萨克亲王云端旺楚克

当然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不不,除了人口上刻意限制,清朝还在经济上断绝蒙古人的活路。

毕竟蒙古人缺乏食盐、铁锅以及粮食等必需品,但他们又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盟旗,只能等内地商人前来贸易,至于来贸易的对象,只能是老字号晋商们。

晋商可是大清的皇商,也是和蒙古人唯一的商业贸易对象,但和蒙古人做生意,顶多就是拿内地的食盐、铁锅等生活必需品,去换回当地的牛羊皮毛等等,但这些才几个钱?

这点钱远远满足不了晋商的胃口,那么如何快速赚钱呢?那就是放贷。

你想买点粮食、食盐和铁锅,但没钱?没事,晋商贴心的为你赊账,到时候有钱了还就行,能“不花钱”消费,何乐而不为?

整个蒙古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牧民,都是晋商放高利贷的对象。

但免费的永远是最贵的,这些放牧为生的人哪有做生意的晋商精明?

一来二去,人人都欠了晋商一屁股债,而他们又不会算数,利息多少,纯粹就是晋商自己说了算,以至于到了最后,蒙古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欠了多少债,只能世世代代偿还。

为了抵债,晋商们可以将蒙古人的财产全部拿走,不管是金银还是牛羊等等,甚至卖儿卖女,只要可以抵债,统统都拿走。

晋商

然后蒙古人就发现,自己忙活了干了一年,别说本金了,连还个利息都不够,这日子还咋过?每家每户生生世世都是欠债者。

别说底层蒙古人了,就连王公贵族们发现,将自己家产全卖了都还不起钱了,纷纷躲在京城不出来,可以说整个蒙古人都成了晋商的韭菜。

如此一来,不如躺平吧,直接整个蒙古人精神极度萎靡,加上人口就这么点,能凑出一支劲旅才怪。

毕竟以前游牧民族打不过,先认输,然后找个地方慢慢回血,等兵强马壮再来一次。

但清朝却釜底抽薪,用盟旗制度大规模拉拢蒙古上层,然后宣传黄教,用中原盘剥的利益供养,让原本骑马作战的蒙古好男儿去当和尚,最后又利用晋商,大规模盘剥蒙古人。

几番操作下来,彻底削弱了蒙古的战争潜力,说实话,清朝从来就没相信蒙古亲戚,他们只知道被削弱的蒙古人才是好蒙古人。

晚清蒙古人,不得不说,老爱家做的有点绝

就这样,蒙古的战争潜力快速的衰退,清朝的目的也达到了,再也没有游牧民族可以威胁到了自己的政权了。

2 阅读:111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