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孔宪权因伤掉队成瓦工,15年后致信杨勇上将:恳请分配工作

董卓坐景观天 2024-05-10 07:26:42

瓦工在中国社会里从来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1950年的中国贵州,有一对中年夫妇就因为丈夫的瓦工职业发生了争吵。

【过去的泥瓦匠】

妻子认为丈夫实在不争气,一把年纪了还在当瓦工,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供养孩子们上学的费用。

丈夫则是有苦难言,以他现在的岁数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不容易,何况他还是个残疾人,要做出改变难如登天。

一封求助信

丈夫当然知道妻子不是没有来由的抱怨,他很清楚瓦工已经越来越难做,而且家里的两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家里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孩子们的学费。

【过去的泥瓦匠】

对于妻子来说,她清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丈夫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两人一番争吵后陷入沉默,双方气的不仅是对方,也是气自己能力不足,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丈夫这时突然瞥见了家里的一张报纸,报纸上的一个军人照片让他眼睛一亮。

报纸上印的是时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和政委苏振华的照片,丈夫对这两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他突然有了一个让自己和家庭脱困的想法。

【杨勇和苏振华合照】

男子要给杨勇上将写一封求助信,虽然这多少有些违反多年来他遵守的原则,但为了孩子和家庭,他还是动笔写道:我乃孔宪权,并未离世,眼下生活遇到困难,恳请组织安排工作就职。

孔宪权到底是谁?他怎么肯定只要自己写信,组织就会帮助解决家庭的困难?他和杨勇上将又有着什么样的过往呢?

杨勇收到孔宪权的来信后,的确极为惊喜,他属实没想到这个人竟然存活至今,原来孔宪权曾是一个老红军,1911年他在湖南出生后,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

【孔宪权】

辛亥革命以后,国内的局势极为动荡,像孔宪权这样的老百姓受时局的影响是最大的,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但孔宪权的运气不错,秋收起义爆发的地点就是他的家乡浏阳县,在了解到红军是一支为老百姓战斗的革命队伍后,孔宪权有了投身革命的想法,恰好他认识了红军著名将领黄克诚。

【红军】

两人在谈到对国内局势和国家未来的担忧时十分投机,在黄克诚的影响和邀请下,孔宪权顺利入党并加入了红军队伍。

孔宪权参与了红军早期的战斗和后来的西征,湘江战役是红军历史上最严重的军事失败之一,8万人的红军队伍打完后仅剩3万人。

好在遵义会议的召开及时纠正了红军的错误路线,红军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经过多次战斗的锤炼,孔宪权此时已经成为了红军队伍的中流砥柱,他在红12团任作战参谋,在多次战役里表现出色。

意外受伤脱离队伍

1935年红军向娄山关发起进攻,主攻的就是孔宪权所在的红12团,孔宪权虽然是作战参谋,但在战役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孔宪权主动挑起了突击队的重任。

他们的目标是端掉娄山关以南的黑神庙,敌人的指挥所就设置在这里。

突击队刚刚摸到距离黑神庙不到百米的位置,孔令辉他们就被敌人的增援部队发现,双方随即爆发激烈交火。

此时的孔宪权早已适应战场节奏,他正在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开枪阻止敌人向他们靠近。

敌人相比突击队有着绝对的人数优势,敌人也是铁了心要吃掉这支红军小部队,突击队很快就出现了大量伤亡,连孔宪权也被子弹命中。

眼看敌人就要冲到面前活捉自己,孔宪权忍着剧痛翻身滚进了道路一旁的排水渠当中。

【孔宪权】

他顾不上腿上的6个枪眼,依托排水沟继续同敌人作战,一直坚持到红军大部队前来解围。

孔宪权总共挨了6发子弹,伤势非常严重,虽然不危及性命,但短时间内肯定是无法跟着部队行军的。

为了给部队减轻负担,孔宪权主动表示自己就留在当地等待痊愈,康复后再和部队汇合,孔宪权是红军的团级干部,红军还专门为他留下一个通信员和医生。

由于伤势太重,孔宪权的双腿永久性受损,再也恢复不了往日的灵活,他只能放弃回归部队参与战斗的心思。

【孔宪权】

不过即便孔宪权双腿残疾,他还是没有放弃追求幸福生活,他成为了一名泥瓦匠,专门给周边村里的村民修筑房屋,因为技术好为人厚道,孔宪权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口碑。

但随着时代变化,瓦工慢慢不好做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好,最终才让他和妻子爆发了争吵。

孔宪权的求助信并没有石沉大海,杨勇上将阅读后立即回信,说孔宪权还活着就是好事,自己会立即帮他解决工作问题。

【杨勇上将】

孔宪权万万没想到老首长竟然会如此在意他的处境,经过杨勇和黄克诚等人的协调,孔宪权最终去网络遵义地委任职,解决了家庭问题,并继续在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资料来源:

【1】莫少阳著. 大转折-遵义会议纪念馆馆刊 2011年1-2[M]. 贵阳快捷激光印刷有限公司, 2011:60-62.

【2】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老红军孔宪权传奇.遵义市人民政府.2021-06-12 [引用日期2022-09-26]

0 阅读:1

董卓坐景观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