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尹华国先生无题诗作浅赏

——尹华国先生无题诗作浅赏山中禅寺隐深深,引来信客探究竟。禅为何物吾不知,低头啜茶任云飞。呈现于眼前的这首无题七言诗,是

——尹华国先生无题诗作浅赏

山中禅寺隐深深,

引来信客探究竟。

禅为何物吾不知,

低头啜茶任云飞。

呈现于眼前的这首无题七言诗,是尹华国先生参加四川省食研会茶文化专委会组织的《茶禅一味》彭州法藏寺研学茶会之有感而发,因诗作“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实乃上乘,笔者虽未到场,读罢也有身临其境、同频共振的感觉,故发表几句感言与读者分享。

这首短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禅意盎然的画面。作者以“不知禅为何物”的姿态在啜茶观云中达到了超然境界,且营造的意境巧妙地展现了“物我交融”的审美过程及禅宗哲学意蕴。

诗的前两句构建的场景,尤其“山中禅寺隐深深”中的“隐”字忒精妙,既描绘禅寺藏于深山,又暗示禅宗思想深奥难测的特性。而“引来信众探究竟”则展现人类永恒的求索精神-——对未知、对真理的追寻。两句诗形成“藏”与“寻”之辩证关系,禅寺越隐蔽越能激发人们探寻的欲望,这为后文转折埋下了伏笔。

诗作的转折点在第三句“禅为何物吾不知”。当读者期待关于禅的深刻阐释时,诗人却出人意料地回答“吾不知”。这种“不知”并非真正的不知,而是更高层次的认知状态。禅宗认为,真正的禅悟无法通过语言传达,必须依靠个人体验。作者的“不知”实际上是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尾句“低头啜茶任云飞”,实现了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虽是一简单动作,却包含了多层意蕴:啜茶是日常生活的片段,云飞是自然景象的变幻,而“任”字则体现不执着、不强求的心态。作者没有刻意追求对禅的理解,而是在饮茶观云的无心之举中达到了与禅意的契合,这正是禅宗推崇“平常心是道”的体现。

这首诗还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紧扣研学主题;二是创作结构严谨;三是语言直白简练。

先说紧扣研学主题。诗作紧扣“茶禅一味”的研学主题,首句推出隐藏深山的“法藏寺”。法藏寺位于彭州市丹景山,海拔750米,始建于唐代。寺内云雾缭绕,石径通幽,古木参天,梵音袅袅;枝干盘虬的百年楠木,伴晨钟暮鼓度春秋;多重殿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袅袅青烟长奉佛堂,经声悠扬……让人触景生情感受到几分禅意。何为“茶禅一味”?颈句道明禅学信众(爱好者)前来研学。唐代丹景山金华寺出了个无相禅师金头陀,种茶品茶,其茶思想至今影响着中、日、韩三国众多茶禅文化追随者。这次研学茶会暗合为弘扬茶禅文化而来。第三句,作者谦恭启而不发谓“不知”,是有意引起读者注意并期待,给尾句造势,进而强化主题,阐明一心埋头品茶,休管“云卷云舒”,即“茶禅一味”:体现茶与禅修方式的一致——禅借茶以入静悟道,茶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消除疲劳,利于坐禅修行时进入“静定”,在氤氲茶香中体悟与传承。

再说创作结构严谨。这首诗采用古典诗歌常见的“起承转合”结构。前两句写景叙事是“起”和“承”;第三句是“转”;最后一句收束全诗,是“合”。诗人通过这种结构将禅寺、信众、自我、茶云等意象串联,短短四句完成从外境到内心的完整审美体验。起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切入山中隐深深的“禅寺”并描绘介绍了体现“禅意”的环境;次句,顺势表明有几分“禅意”的环境自然吸引禅学信众(爱好者)前来研学;第三句,话锋一转,以“吾不知”的口吻提出“禅为何物”话题;末句,虽然没有直接回答“禅为何物”,但却以场景(画面)的形式表达,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特别是“任云飞”三字,既是对眼前实景的描绘,又象征心境的自由无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高度。

第三,语言直白简练。第一句,直接表达引出与主题相关的词“禅”;第二句承接前一句,点明此行研学任务;第三句为通俗易懂的设问句,其中“吾不知”言简意不简——留下读者思考的空间;第四句,是这首诗的“诗眼”,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及创作意境,概括、生动、有情趣,具有贯穿全篇、揭示主题的作用。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一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禅宗的精髓和中国美学神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解不一定来自刻意的追寻,而可能产生于无心的相遇;在低头啜茶、抬头观云的平常时刻,诗人与禅相遇,与自我相遇,也与永恒的自然相遇。这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是这首小诗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被视为诗歌艺术的至高境界。《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诗作正是通过禅寺之景触发内心之情,又在饮茶观云的举动中将情感投射回景物,实现了“物我两忘”的审美体验。作者不刻意说禅,而在生活细节中体现了禅意;不强行抒情,却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