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战功不突出,大将排名何以在陈赓之前?三个职务是关键节点

度度狼观抗战 2024-03-16 12:19:34

关于陈赓将军最有名的趣事,是在抗战胜利前夕曾经笑问主席:“什么是候补?我候谁的补呀”?引发哄堂大笑。这事发生在1945年6月的延安,当时在党的“七大”第21次会议上,经过投票产生了33名“中央候补委员” 的名单,有六位未来开国大将的名字赫然在列:黄克诚、谭政、粟裕、罗瑞卿、陈赓和萧劲光。

(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

注意这个排名是有顺序的,以得票多少为标准,可见黄克诚的排名(第4名)远超陈赓(第29名),不过两个人当时的军政职务和级别,至少是不相上下的:党内职务同为中央候补委员,军队职务则分别担任两个重要的“二级军区”司令员。

在返回延安之前,陈赓是晋冀鲁豫军区(129师兼)所属的太岳军区司令员,兼任军区主力“太岳纵队”的司令员;黄克诚是苏北军区(隶属于新四军军部)司令员兼政委,兼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和政委。

我们知道,新四军1941年以后新组的七个师,与八路军最初的六个主力旅,级别是基本相同的,换句话说,这七个师的师级主官和那六个旅级主官一样,绝大部分都具备了“开国大将”的授予资格,而黄克诚不仅是新四军的师长兼政委,之前还是八路军的旅政委。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陈赓出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黄克诚的职务则是八路军总部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级别是基本对等的(政治部邓副主任,不久以后出任129师政委),因此黄克诚也很快调任第115师344旅政委,两个人抗战初期的军政职务也很相近,不分伯仲。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黄埔一期名将的陈赓,解放战争时期一度担任“准战略集团”的司令员兼前委书记,也曾率四野东路军22万大军横扫两广和云南,战功和知名度远在黄克诚之上,为什么1955年大授衔时,大将排名(第四)还要低于黄克诚(第三)呢?

一、黄克诚的建军贡献更大些

黄克诚入党时间略晚于陈赓,是1925年10月,虽非黄埔出身但也参加了北伐,他曾受组织委派,担任北伐军第8军的政治助理员以及团教导队政治教官等,期间不仅作战勇敢顽强,还还秘密发展了几位党员,尤善政治工作。

1927年蒋集团叛变革命以后,黄克诚潜回家乡湖南永兴县,继续从事农运工作,至1928年初,朱老总、陈老总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湖南南部地区,随即组织了著名的“湘南起义”。

而黄克诚火速率众响应,消灭当地民团成立了“永兴县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出任师党代表兼参谋长。与朱、陈部队完成会合后,该师2000余人整编为“永兴红色警卫团”,黄克诚仍任党代表兼参谋长。

后敌人调集重兵围攻,南昌起义余部的正规军和湘南起义发展起来的农军,在朱、陈两位老总的领导下,联袂走上井冈山遂有“朱毛会师”,黄克诚自然是其中的一员,参与了红四军的初创。

(北伐时期的黄克诚)

红四军初建时下辖两个师:朱老总兼任师长的第10师、毛主席兼师长的第11师,湘南起义的农军混合编入这两个师。不久以后,又将湘南起义农军单独整编为第12师,由陈老总兼任师长,而黄克诚出任该师第35团团长。

也就是说,黄克诚亲身参与了中央红军早期的创建过程,并且担任了仅次于朱、陈两位元帅的重要军职,红四军早期总共有三师八团,黄克诚已然成为其中的一名团长,可见革命资历和军队资历之深厚。

至1931年10月,黄克诚已经升任红三军团第1师的师政委,而此时的陈赓,刚刚从上海到达鄂豫皖苏区,任红四军(跟井冈山部队的番号重复)红13师第318团团长,毕竟之前始终从事地下工作:虽然参加了南昌起义,陈赓却缺席了红军创建最重要的井冈山时期。

其后红四方面军成立,陈赓晋任红12师师长,而此时黄克诚已任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一个是师首长,一个是军团首长,可见黄克诚的军职,仍然要领先陈赓半个身位,而且不久以后,陈赓再度负伤不得不再赴上海。

陈赓在上海养伤、从事特科工作以及不幸被捕期间,黄克诚的命运也出现沉浮,由于性格刚直不阿,经常“直言犯上”批评错误路线,多次被降职甚至解职,最严重的时候,被一撸到底从营教导员降为一名普通战士。

因此这一时期比较特殊,两名开国大将的军职是无法比较的,直到长征结束以后的1936年初,两个人的军旅生涯才重回正轨:陈赓解除审查期升任红1师师长、黄克诚升任红军总部组织部部长。

纵观黄克诚的早期履历,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井冈山建军团队”的重要成员,其二是军职始终略高于陈赓,其三是屡遭错误处理,反过来说明是毛主席正确路线的坚定支持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苏北军区司令员黄克诚)

二、黄克诚率先晋升大军区副职

如开篇所述,抗战时期黄克诚和陈赓的职级基本持平,两个人也在不同的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作为军事主官,陈赓偏重上阵杀敌,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386旅名动天下;而兼任政治主官的黄克诚,更善于根据地建设和政治工作,更重要的是,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比如1938年初,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黄克诚,亲自到前线下部队进行调研,敏锐地发现由于“政治委员制度”的取消,很多部队出现了思想不稳定、旧军队习气有所抬头等问题,于是向中央建议恢复政委制度,并且意见很快被采纳,此举意义特别重大。

日本宣布投降以后,又是远在苏北的黄克诚,在1945年9月14日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提出了《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主力部队出关抢占东北:“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这与后来中央的决定不谋而合。

黄克诚接到出关命令后,亦不盲目听信东北方面的情况介绍,坚决命令新四军第3师3万余人,全副武装开赴东北,第3师由此成为东北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骨干力量,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战略筹谋,远比取得一、二次战役的胜利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黄克诚为东北这块“最大战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1946年春甚至坚持自己意见,直接致电延安反对“把四平化为马德里”的战法,战略之高度和性格之耿直可见一斑,旋任东北局委员、西满分局代书记、西满军区司令员等职。

在此基础上,1947年8月间,黄克诚升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彼时“东北军区”的番号尚未恢复,“东总”兼领军区和野战军的全部指挥权,黄克诚事实上成为“大军区副职”,这是第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

这个时间点的陈赓将军,正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两个纵队、起义的38军组成“陈谢集团”,南渡黄河参与逐鹿中原的作战,与刘邓、陈粟大军并驾齐驱,一度拟被任命为“豫鄂陕野战军”司令员。

但此计划最终搁浅,尽管期间陈赓战绩不凡,一度成为受军委直接指挥的准战略集团主官,但是在淮海战前奉命归建“中原野战军”之时,陈赓仍然只担任第4纵队司令员职务,军职开始落后于黄克诚。

当时的中原野战军只辖有七个野战纵队,也未组建兵团级机构,至1948年5月间,黄克诚调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注意东野最初的两个兵团建制,级别要高于三大战役以后的各兵团,笔者之前曾有专文说明。

大决战之后的1949年初,中原野战军整编为第二野战军,陈赓憾失野战军副司令员之职,只担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而此时的黄克诚,已经在平津战役胜利后,调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

陈赓率四兵团南渡长江,千里大迂回奔袭云南之际,黄克诚再调任湖南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妥妥的“封疆大吏”,而陈赓成为云南军区司令员的时间,已经是1950年初,总是差那么半拍。

期间的1949年3月,我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黄克诚等四名中央候补委员(廖、王、陈、黄),正式递补为“中央委员”,这是第二个关键节点,标志着黄克诚的党内军内职务,开始全面领先于陈赓将军。

(东野入关)

三、黄克诚职务排名也在陈赓之前

陈赓将军是1950年3月,正式担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的,晋升“大军区副职”的时间晚于黄克诚近三年,尤其是未能出任二野副司令员,殊为遗憾。1951年以后,陈赓三次入朝参战,历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志司”第二副司令员等职务。

而此时的黄克诚,已于1952年调回解放军总部,担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主持建立全军后勤工作的正规化。次年1月,陈赓出任新组建的“哈军工”院长兼书记,某种意义上,已是黄克诚的直接下级。

在1955年大授衔之前,粟裕、黄克诚、陈赓都因担任过大军区(或野战军)副职,被评定为“军委委员级”,据此授大将衔,至于“正兵团级”的大将只有两位:王树声和许光达,分别是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粟裕将军在红军早期的资历和职务,其实皆不如黄克诚和陈赓,但问题是,粟裕1947年初即已出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时间还早于黄克诚,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二战功,更使粟裕当之无愧排名大将之首。

1954年10月,原新中国政府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正式改称“解放军总参谋部”,经过调整后的首长名单是:总参谋长粟裕,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张宗逊、陈赓、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

显然,最新调任总部机关的陈赓将军,在总参的排名要位于粟裕、黄克诚之后,而黄克诚不仅是第一副总参谋长,四年后还接替粟裕出任了总参谋长。而大授衔之前的军队职务,自然是影响大将军衔排名的重要因素,这也成为第三个关键节点。

因此如无特别提名,十大将名单的前三便应该是粟裕、黄克诚、陈赓,不过毛主席亲自提名了已经养病多年的徐海东,以表彰红十五军团长徐海东,在红军会师陕北期间的重大贡献。

没有红十五军团的无条件服从和支持,中央红军在陕甘打开局面至为困难,于是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虽然基本缺席了抗战后半程和解放战争全程,仍然被授予大将军衔且仅排名在粟裕之后。

可见,1955年的大授衔是综合性的考量,资历、战功、贡献、职务等因素必须同时考虑在内,另外还需要平衡红军时期各方面军的“山头”。

总体而言,黄克诚的战功确实不如陈赓卓著,但是深厚的革命资历和特殊时期的历史贡献,使其党内和军内职务在1947年以后,始终领先陈赓半个身位,分别是大军区副职、中央委员身份和副总参谋长的排名。

那么1955年授衔时,在两位大将的级别(军委委员)和职务(副总参谋长)相同的情况下,黄克诚排名自然要在陈赓之前。

1 阅读:182

度度狼观抗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