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新说唱》看华语流行文化?后现代,解构和乐子人的狂欢

令狐伯光 2024-05-12 21:16:18

文|令狐伯光

我相信很多网友应该都看到过前段时间“成都迪士尼”的新闻,它大概是这样的。国内有个音乐综艺叫做《中国新说唱2024》,其中一名选手叫诺米去参加了,结果连海选都没有过被淘汰,而淘汰他的导师就是中国说唱音乐老炮谢帝。

诺米不大服气,加上他们rapper就是这样的,于是写了一首歌曲叫做《谢天谢地》。里面有一句歌词叫做:谢帝,我要diss你,谢帝,我要diss你。

由于这句歌词和mv加起来比较邪性,不知如何就火了,然后他拍mv那个小区也被网友戏称为“成都迪士尼”,结果一堆网友跑去他拍mv的小区去打卡,扰民,玩梗,网络狂欢等等,反正和多数网络热门事件一样都这样。

伯光君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过这件事,但主要是从中国嘻哈乐角度分析的。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事件还有后续,那就是万万没有想到诺米爆红,某平台粉丝超过300万,新发表的歌曲爆红,成为当前中国最火的嘻哈歌手之一。

明明这综艺节目都还没有播出,网友就说冠军已经被淘汰了。

我看到这件事情也去听了他发表的歌曲,也就是网友称赞的《枯木逢春》《阿普的思念》,这两首歌曲确实还行,但是也不至于爆红到这程度,但是结合之前的事件,结合现在的新闻学,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

诺米的爆红简直是这个时代最讽刺,最搞笑,最魔幻,也最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后现代解构,还有现在网络乐子人的天下,简称:小亮,给他整个活儿。

诺米爆红,这是中国嘻哈的至暗时刻?搞笑了

其实从我们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说,短视频的流行以及算法推送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爱好的信息茧房当中。王心凌的《爱你》翻红时很多评论说,“当时大街小巷都在放”

所谓大街小巷都在放,恰恰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媒介是大众媒介,很多时候是我们被动接收信息,自然也包括歌曲。she的ringringring等一种广告歌有很高的知名度,恰恰是因为电视上我们反复听到。

这种迫使受众接收的媒介,有利于构建集体记忆,也就是所谓的爷青回。

然而今天,什么时候能构建集体记忆呢?我想除了电影和受众广泛的电视节目(例如春晚)恐怕只有各个视频平台的热榜了,考虑到近几年电影市场情况不佳(例如疫情前《西虹市首富》的卡路里的走红),春晚质量不佳。

后者似乎成为了集体记忆出现的唯一途径,而考虑到算法,显然只有最朴实无华的,直接刺激感官的神曲有走红的可能。

不仅仅是《谢天谢地》,我们看到所谓《乘风破浪的姐姐》《披荆斩棘的哥哥》都在找各种老歌手重出江湖,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我们的集体记忆,但是一次又一次王心凌式翻红后,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呢?

或许可以给这些歌手一些关注,让他们做出新专辑时更容易破圈。但时代永远属于年轻人,哪怕是甜心教主的王心凌也已经40岁了,当顶流蔡徐坤只剩下玩梗的时候,华语乐坛或许才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吧。

说回到诺米的爆红,这就是典型的一次现代新闻学,或者说短视频学爆红的过程。

一开始诺米的歌曲《谢天谢地》那首歌曲那句歌词,还有配合画面确实有点魔性。现在算法推荐和网络时代是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事件,一次情绪都有可能爆红,诺米那首歌曲爆红一下是非常正常的。

毕竟现在网友都是乐子人,大家玩一阵梗,热闹一阵也就过去了,网络上不能说每天,每个月,反正隔三差五确实有什么网红和热点爆红一阵,然后很快就过气了,像之前张元英扭胯难道不是吗?

从“成都迪士尼”看中国嘻哈乐?火了正常,为啥会爆

如果事情只是到这一步,歌手诺米和那首《谢天谢地》只会是中国互联网万千网友玩梗,又马上过气的网络梗之一。但问题来了,歌手诺米为何会粉丝暴涨,在网络火上那么久,同时成为中国嘻哈歌手的香饽饽。

其实很大原因在于诺米这个嘻哈歌手,除了整活儿音乐还是有两把刷子,同时他的人设非常符合当前中国发展那种脱离乡村,虽然非常努力,但是海不出头,结果有点发癫整烂活那种人设。

说到底,以作品为切口,以出身为根基,以烂活为引导,让一帮人共鸣了。

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他的歌曲《枯木逢春》《阿普的思念》,歌词写得还行,曲子一般般,还算可以但也没有粉丝吹的优秀。但主要胜在真诚,非常符合表面乐子人发癫,背后是辛酸凉山老百姓的引导。

音乐要打动人嘛,可以做得像大卫鲍伊那样富有戏剧化张力/华美/也有摇摆乐趣,口感杂陈如复合型美酒,我个人也是大卫鲍伊的歌迷,大卫鲍伊一首好歌可以顶好几首不错的流行歌,也可以做得像周杰伦那样带气泡的可乐味。

相对摇滚大佬来讲,周杰伦分的多元化主要靠专辑体现,偶尔才是靠单首体现,相对于流行来讲,周杰伦有些歌也算得上“复合型流行”,实音乐理念创新和可听性一点也不输欧美做流行的大佬。

同时也可以就是歌手真诚走好,结合洗脑的旋律和打动人心的歌词,那就够了。

每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流行歌曲并没有太多变化,只有和流行曲风“唱反调”的,才有可能成为开拓者,领起新的潮。创作简易化、大众化,进入全民创作时代,2021年华语歌曲达114.5万。不是优质歌曲少了,只是粗制的歌太多了。

短视频兴起,音乐成为视频的附属,一首歌只要副歌部分能听甚至只有副歌部分,就有爆火的机会。相比影视、游戏,音乐太简单了,如同绘画百年再无新画风,音乐也快到了穷尽的地步,没有新曲风,没有太多进步空间。

音乐创作的巅峰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时代被人们浪漫化,说明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剩下的也许就是音乐去艺术化,也就是所谓的乐子化,成为常伴大众身边的娱乐产品。

从“诺米爆红”看流行文化?后现代,解构和乐子人的狂欢

说白了,审美是时代性的产物,同时审美是一种视觉经验,这二者都是可塑的。大家接受不了的东西有可能是它做的不好,也有可能是审美进程未到,到底是哪个只能交给未来的大众去评价。

就像我们现在评价诺米爆红一样,很多人觉得很垃圾,结果一帮人玩乐子反而很喜欢,这之中能分个高下吗?审美没有“我的审美在你之上”这种说法,它是一种演变,因为1800年的人生活在1800的时代看到的是1800的东西,他的视觉经验和审美,就和生活在2023年的我们不一样。

所以现在的人喜欢的,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而是“当下正合适的”。

艺术工作者为什么要提审美先进呢?因为他们的责任是提前探索新的美学边界,以确保百年后的人民群众有他们喜爱的东西可看,所以这些人要保持一种脱离大众审美的更新的审美水平,从这方面说,你可以讲他们的审美对现在而言很“高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们的审美是不是真的会成为未来的方向?

难说,十个里可能会有九个都失败了,但人们总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啊,失败的探索也是未来成功的一部分。

最后再从这件事上面延伸到华语音乐,理论上讲,消费者的选择可以反哺市场,从而影响创作者们去卷起来。而事实上一方面音乐这玩意一直以来9成以上的门外汉,另一方面流行乐就是有些好听的套路,这就导致了一直以来普遍对于音乐有一个好听就行好听就是好的评价。

反观大多数人对黄金年代的记忆,他们记忆中的作品相当良莠不齐。

周杰伦好但并不知道好在哪,知道他天才他写歌用心却没法说明是哪里神来之笔哪里独家创意。这样长此以往就有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完美模型,大家不知道好在哪,好听就是好,那可太容易了。

科班出身的创作者被告知:你只需要用你入门时学的东西就能糊弄他们了,甚至只有这样才能吃得起饭。而火不火并不是因为技术力高,有没有趣,精致与否都不重要了,火是个玄学,是算法,是那两句词够不够打动人心,是编舞够不够抓眼,是有没有乐子和玩梗。

那这些年所谓的网红歌手和网红歌曲太多了啊,加之技术发展加持那生产力是嗖嗖往上涨。但这样说来,想要对市场反向作用的前提居然是普及音乐教育?提升鉴赏能力?哪有这个成本和现实基础啊。

所以网友和听众也是没有错的,不用互撕不用有鄙视链。他们要觉得好听就是好,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当然这也没有背离你的观点,到这一步我都支持你。本身音乐的好听就是一种直观感受,非要是你学什么什么之前感觉的就不对,你觉得好的东西实际上不好,你学了什么什么以后你觉得好的东西才算好,这我觉得很不合理。

况且,人要欣赏的也不止是音乐,还有美术,还有文学,戏剧,电影,游戏,各种各样的东西,难道都需要专门学完才有资格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就像诺米爆红过后,真的能够影响中国嘻哈乐,能够影响华语音乐?

那华语音乐也早就应该死了,因为那时早就不是一个诺米了,全世界都是乐子人!

1 阅读:10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