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次次借钱给发小,却换来残忍杀害:一定要远离烂泥扶不上墙的人

前几天,看到一则令人心塞的新闻。一位姓马的先生,因发小一家经济拮据,屡次慷慨解囊,前前后后借给对方十几万。他的一片善心,

前几天,看到一则令人心塞的新闻。

一位姓马的先生,因发小一家经济拮据,屡次慷慨解囊,前前后后借给对方十几万。

他的一片善心,最终换来的,却是发小一家为逃避债务,将他诱骗至家中残忍杀害。

新闻评论区,满是唏嘘与愤怒。

为什么好心总难有好报?

或许,问题不在于善良本身,而在于我们把善良给错了对象。

当你的能量不断被消耗,却看不到对方任何向上的意愿时,这已不是情义,而是一场需要你及时醒来的灾难。

01 烂泥之所以扶不上墙,根源在于“依赖型人格”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依赖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的核心特征是:

过度需要被照顾,导致顺从和依附行为,害怕分离。

他们像藤蔓,自己无法直立,必须缠绕着他人的能量才能存活。

你的每一次帮助,看似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实则强化了他的无力感,让他更心安理得地躺在泥潭里。

想想晚清重臣李鸿章和他的一个远房亲戚。

此人多次投奔李鸿章,谋得差事却屡因怠惰被辞退。

最后一次,他请求李鸿章给个“既轻松又体面”的活儿。

李鸿章便派他去管理一座祠堂。

结果没几天,他又跑来诉苦,说连给祖宗上香都觉得辛苦。

李鸿章听后,只回了一句话:“世上最不值钱的事,就是一事无成的温柔。”

他最终给了对方一笔盘缠,彻底与之断绝了关系。

有些人,你拉他一把,他以为你会拉他一辈子。

你的持续付出,在他眼中,会从恩情慢慢变成你应尽的义务。

我的朋友小敏,曾长期资助一个表妹。

表妹大学毕业三年,换了七八份工作,每次都抱怨“老板刁难”“同事排挤”。

小敏不仅接济她生活费,还不断帮她介绍新工作。

直到有一次,小敏因项目失利,自身压力巨大,婉拒了表妹的借钱请求。

表妹竟在家族群里指责她:

“你现在混好了,就看不起穷亲戚了是吧?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小敏瞬间心寒至极。

你把他当亲人,他把你当提款机。

一旦你停止输血,他记住的不是你过往所有的好,而是你最后一次的“拒绝”。

这世上,最难满足的,是一个不懂感恩的心;最难扶起的,是一个不愿使劲的人。

02 你的能量有限,必须建立“人际边界感”

善良若没有边界,等同于是邀请他人来无限度地消耗你。

就像一棵树,若任由藤蔓缠绕而不加修剪,最终会被吸干养分,无法向上生长。

人际关系本质是一种能量交换。

健康的关系是双向流动,彼此滋养。

而单方面消耗你的关系,则是一个能量黑洞,它会不断榨取你的时间、金钱和情绪,直到你筋疲力尽。

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

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那个“扶不上墙”的人,就是那90%的负面反应的制造者。

他会把自身的焦虑、懒惰、不幸,通通倾倒给你,扰乱你生活的秩序。

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周秉昆,为何能成为大家最信赖的“老疙瘩”?

他帮朋友,但有原则。

对陷入困境的肖国庆、吴倩一家,他提供住处,帮找工作,是雪中送炭。

但当他们想理所当然地长期占有房子,甚至出言不逊时,周秉昆坚决地收回了房子。

他的善良,有温度,更有底线。

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在什么时候伸出援手,更在于懂得在什么时候果断转身。

你的善良很贵,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

03 远离,不是冷漠,而是对彼此人生的负责

远离“烂泥扶不上墙”的人,听起来有些残酷,但这份“残酷”的背后,是对双方更深沉的慈悲。

(1)对自己负责:保护你最宝贵的心理能量

作家毕淑敏说过:“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同样,如果你不能识别并远离那些不断把你往下拽的人,你的成长空间将被彻底挤压。

你的目标、你的生活、你的情绪健康,远比无休止地填一个无底洞重要。

(2)对他人负责:停止助长他的“巨婴”心态

有时候,“不帮”才是真正的“帮”。

当你果断切断对他的持续供给,才能逼他面对现实,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或许会让他经历短暂的阵痛,但却是他获得重生的唯一机会。

这就像教一个人学骑车,你一直扶着,他永远学不会。只有放手,他才能在摇晃中找到平衡。

与其替他遮风挡雨,不如让他学会自己打伞。

真正的善意,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更不是把自己也变成鱼饵。

结语

回到开篇那则悲剧。

它用一个极端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无底线的心软,终会演变成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刃。

人生海海,我们难免会遇到身处困境的人。帮急不帮穷,救困不救懒。

我们要做的是举手之劳的贵人,而不是倾尽所有的烂好人。

余生很贵,请将你的能量,留给那些你真正爱的人,和那些值得你帮助、懂得你付出的人。

与朋友们共勉。

看完这篇文章,您有什么感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如果觉得有用,请点赞、分享,让更多朋友看到。

关注【每天一卷书】,用心理学解读人性,我们一起活得更通透、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