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县城的旅馆门头上,OYO酒店这四个字,曾经无处不在。
在很多人印象里,那是家只要二三十块钱就能睡一晚的招待所,便宜、简单、没什么服务,但也不至于太差。
没想到几年过去,这个县城神装一样的酒店品牌,又一次回到了公众视野,而且带着更大的野心。

据印度多家媒体报道,OYO计划在2025年年底重启IPO,目标估值高达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70亿元。
是的,就是那个在中国下沉市场风光一时、后来惨烈退场的OYO,要上市了。
01OYO的创始人叫Ritesh Agarwal,中文媒体一般叫他李泰熙。
这人挺传奇,出生于印度东部的一个小城市,没念完大学就开始创业。
他发现印度到处都是条件简陋的小旅馆,但这些旅馆又总有人住,便宜是它的唯一优点。

他想:要是能给这些小旅馆加个统一的品牌、整点装修、弄个平台卖房间,是不是就能提升体验、提高入住率?
于是OYO诞生了。
OYO提供品牌、管理系统、平台流量、统一装修风格,小旅馆老板提供房间,两边分钱。
这样一来,OYO轻资产运作,小旅馆也能穿上品牌马甲,看起来像连锁。
这套模式在印度跑通后,资本一拥而上。软银的孙正义更是直接下注,把OYO推成了印度最红的创业公司。
巅峰时,OYO已经成了全球第三大酒店网络,仅次于万豪和希尔顿。
2017年11月,OYO正式进入中国。
它在深圳注册公司,一上来就瞄准了县城以下的市场。

那几年,三四线城市正流行加盟热,开奶茶店、开宾馆、开便利店,谁都想分一杯羹。
OYO的口号很简单:“不收加盟费,不要押金,不改结构,只换门头。”
只要你有30间以上房间,就能挂OYO的牌子。
平台帮你接订单、做宣传、提供系统支持,每单抽5%左右的佣金。
这种低门槛加盟,立刻点燃了县城酒店老板的热情。
有数据称,OYO进入中国后,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覆盖了300多个城市,加盟酒店超过1万家。到2019年,巅峰时期它在中国拥有约60万间客房,仅次于万豪。

那时几乎每隔几个小时,就有一家新OYO酒店开张。
更关键的是,它太会打营销了。
“29元随心住”“9.9元分享券”“0元住一晚”活动,层出不穷。
那些年,在小红书、微博上搜索“OYO”,你能看到一堆县城年轻人打卡“便宜还行,挺干净”“比以前招待所好多了”。OYO成了那几年县城消费升级的代表符号之一。
02OYO的扩张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它自己都没法消化。
大量加盟店质量不一,统一装修没跟上,管理层次混乱。
不少人住进所谓的OYO酒店,结果发现其实就是以前的老旅馆,招牌换了、房间没变。
墙皮脱落、床单发黄、前台态度差,网上差评堆成山,而OYO的总部却忙着“签下一家又一家”,根本顾不上后续维护。
据业内人士透露,OYO在中国的直营店只有几十家,其他几乎全是加盟。
而加盟审核极松,不看服务、不看卫生,只要愿意挂牌就行。

短短20个月,门店数量飙升到上万家,看起来像个神话,其实“虚胖”得厉害。
更致命的是,它还给部分酒店承诺保底收入,比如月流水不到多少,OYO补钱。
结果收入没上来,补贴成了无底洞。
2019年时,有媒体估算OYO中国每个月要烧掉1.5亿元,而真正能赚到手的佣金只有一千多万。
于是问题开始连锁反应:
加盟商抱怨没赚到钱,顾客投诉体验差,员工拖欠工资,内部裁员频繁。

2020年春天,OYO中国总部甚至被裁员员工直播讨薪。
短短一年时间,OYO从高速扩张到全面收缩,门店锐减九成。
那年之后,OYO中国的官网就打不开了。
很多县城的OYO牌子也陆续被拆掉,或换成了其他连锁。
03然而,OYO并没有死。
它只是从中国撤回了战线,重新把重心放在印度和东南亚。
据最新财报显示,OYO在2024财年已经实现盈利,净利润约5亿元人民币。
到2025年上半年,OYO母公司Prism计划再次冲刺IPO,目标估值在60–80亿美元之间。
消息一出,印度股民和基金立刻兴奋了,这意味着这个从县城旅馆走出来的品牌,又要回到资本市场的中心。
更有意思的是,它也不再是只做低价的OYO。
去年,OYO以5.2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里收购了美国经济型连锁酒店Motel 6,补齐北美市场。同时还推出了中高端品牌SUNDAY”“Palette,开始试水更高价位的度假酒店。

看得出来,它想当的不只是廉价酒店王,而是一个覆盖不同层级的全球连锁网络。
而中国市场,也依然被写进了它的未来增长计划中。
OYO能不能重新杀回中国?这事不无可能。
因为,县城市场的基本面并没有变。
一方面,低线城市的消费增速依旧高于一二线。
很多小城依然缺乏稳定、标准化的经济型酒店,旅馆老板也在寻找新的加盟机会。
另一方面,口罩后旅游市场复苏,短途出行、县域度假、探亲住宿需求都在增长。
但问题在于,这个市场已经变了。
华住、首旅、亚朵都在下沉,连“城市便捷”“全季优选”都开到了县城。
消费者对住宿体验的要求,也比2019年高多了,要想靠29元一晚再赢一次,几乎不可能。

如果OYO真想回来,恐怕得换打法。
要么提高加盟标准、做好服务体验;要么转型做轻运营、数字化管理输出,而不是过去那种盲目挂牌。
OYO的故事,其实挺有代表性。
它踩中了时代风口,也被速度拖垮,靠低价打开市场没错,但低价不能掩盖粗糙。
在县城、在下沉市场,人们当然追求性价比,但没人愿意被糊弄。
当年的29元一晚,只是OYO最容易被记住的符号,真正决定生死的,从来不是价格,而是体验。
如今它又要上市、又要扩张,资本的故事又要讲起来。
但在服务业这条赛道上,钱能烧出规模,却烧不出口碑。
它曾跌倒在中国,也可能再从这里起身。
只是,这次如果还想赢,必须比上一次更懂国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