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首诗,两句封神,1200年后写进初中课本,背后的故事老师未必讲

《大唐诗人传》之《四大边塞诗人》篇文/枫见月或许,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曾有一个武侠梦。浪迹天涯,纵马江湖,美人如玉,长剑如

《大唐诗人传》之《四大边塞诗人》篇

文/枫见月

或许,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曾有一个武侠梦。

浪迹天涯,纵马江湖,美人如玉,长剑如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小时候我们读金庸,总是带着一种向往,除了盖世武功,还有一种长大后才能明白的情结,叫道义。

金庸笔下的江湖,从来都不混乱,是每一个真诚的人,内心的童话:与子同袍,岂曰无衣?执子之手,死生契阔。

刀光剑影中,你读得到一种温柔;尔虞我诈里,你读得到一种保留。

隋末大乱,李唐建国,天下一统,迎来盛世。月上陇西,长安万里,成了许多人的心心念念。

不知不觉,游侠风开始盛行。

于是涌现出这样一批人,他们诗酒年华,仗剑悲歌,出玉门、赴北庭、宿安西,游燕赵、走蓟北、入朔方。塞外漠上,枕戈待旦,秣马厉兵,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边塞诗人”。

01.

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岑参以第二名的成绩登进士第,释褐成功,随后进入守选期。

三年后,岑参通过吏部铨选,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为东宫属官,正九品上。岑参很不喜欢这个官职,故有诗《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以抒怀: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当时,李林甫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导致玄宗也不待见太子李亨,东宫数年,无一人得迁升。

于是,岑参便有了从军出塞的念想。

恰逢颜真卿出使河西,岑参设宴为其饯行,酒后表达了自己愿望。

第二年,趁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入朝述职,颜真卿就向他举荐了岑参。高仙芝表荐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入幕任掌书记。

岑参很激动,有诗: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时高适、严武随哥舒翰镇河西,所以过凉州时,二人设宴为岑参饯行。酒后,岑参写下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但这一次出塞并不顺利,岑参未得重用,落落寡欢,倒是和节度判官封常清结成挚友,也为第二次出塞埋下了伏笔。

公元751年,随着哥舒翰在“怛罗斯之战”中遭遇大败,被解除兵权,岑参无奈返归长安。

一切归零,继续不志。

02.

岑参出名门,“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往上追溯,更是煊赫:

“吾门之先,世克其昌。赫矣烈祖,辅于周王。启封受楚,佐命克商。二千余载,六十余代,继厥美而有光”

他的祖父岑文本,为太宗宰相;堂伯父岑长倩为武周宰相;堂伯父岑羲为睿宗宰相。

岑参的父亲岑植,累官至晋州刺史,原本他是可以凭借门荫入仕的。

奈何岑羲因依附太平公主被诛,坐累家门,而岑植早逝,岑门逐渐走向没落。

未取功名之前,岑参结识了王昌龄,两人相交甚笃。那会王昌龄已经出塞归来,声名大振,受其影响,岑参也有了从戎之志。

从安西回到长安后,岑参曾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同登慈恩寺,并有了辞官的念头。但考虑到妻儿,不得不为微薄的俸禄折腰。

公元754年,封常清在高仙芝被召回后,升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因破大勃律有功,入朝觐见,权知北庭都护。

因此,封常清辟岑参入幕,任节度判官。

岑参有了人生的第二次出塞,也成了盛唐诗人中,走得最远的一位,到达了真正的西域。

0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亦是“边塞诗”中的经典,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句,绝唱古今。

因此在1200多年后,这首诗被写进了初中课本。

武判官为岑参的前任,岑参八月抵达北庭,天山已经是大雪纷飞。武判官卸职回京,众将士设宴相送。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岑参和武判官应该早就相识。

北庭大都护府辖瀚海军、伊吾军、天山军,与安西四镇共同守卫西域。而诗中的“瀚海、轮台”均在庭州治下。

都护府牙帐内,胡琴低沉,羌笛悠扬,将帅挥剑同舞,觥筹交错,与帐外的朔风凛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戎马倥偬的行伍生涯,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不能再回家乡。

因此这场送别,就显得格外沉重,“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是大豪情,也是大悲情。

天色渐暗,武判官不得不离开,岑参将好友一直送到轮台外,望着白茫茫的天山雪路,依依不舍话别。一骑四印,渐行渐远,而岑参依然立在风雪中,遥望着长安的方向。

不知道,下一次送别的,是不是自己。或者有没有这样的机会道别。

04.

公元755年冬,封常清入京朝见,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

封常清临危受命,护卫洛阳,奈何临时招募的士兵全无作战经验,败于汜水,后东都沦陷。封常清被问责,转投高仙芝部,共守潼关。

因监军边令诚与高仙芝不和,故而谗言,玄宗下令斩高仙芝、封常清,盛世一去不复返。

第二年春,岑参才得知封常清被枉杀,此时中原已经大乱。

主帅已经不在,幕府自然解散,奈何无诏不得擅离,所以岑参就成了被大唐遗忘之人。

公元757年,杜甫投奔新帝肃宗,得授左拾遗。知岑参被困北庭,便联合好友上书,请求将岑参召回。肃宗允。

岑参这才回到长安,得授右补阙,与杜甫同为谏官。两个人相交莫逆,当初杜甫困居长安时,同为失意人,常一起愁吟醉诵。

不久,杜甫被贬官,岑参也是宦海沉浮。

几经迁转,公元767年,岑参除嘉州刺史,故有“岑嘉州”别称。这是他第一次出任地方最高长官,所以刚刚上任,就请求为百姓减免租赋,打算做一点实事。

然成都的府官们,早就习惯了按部就班,岑参的政治热情瞬间被扑灭。

公元768年,岑参愤而请辞,将刺史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副手,打算由水路归长安,与妻儿团聚,去过简单安逸的生活。

可行船至戎州时,水道因贼寇被阻,不得不转向成都。当时成都也不太平,正逢杨子琳叛乱,岑参滞留不前。

翌年,岑参在成都驿馆病逝,客死他乡,终年约五十二岁左右。

在唐代边塞诗人中,以高适、岑参成就为最高,并称"高岑诗派",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合称“四大边塞诗人”。

这就是岑参的故事。

评论列表

叼大全
叼大全 2
2025-11-08 22:37
携剑走马挎书囊,投笔从戎数岑王。 大漠狼烟昆仑雪,书生执锐歌盛唐。 名将铁骑突瀚海,壮士神箭退番王。 封侯当效班定远,葡萄美酒尽一觞
69610061
69610061 1
2025-11-13 23:09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岑参的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