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权威分析:解放军若武力统一台湾,将在一两天内结束战斗…

如果要武力统一台湾,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伤亡?近年来在民间讨论中,关于台海局势最常出现的一种猜想,是若采取实际行动是否

如果要武力统一台湾,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伤亡?

近年来在民间讨论中,关于台海局势最常出现的一种猜想,是若采取实际行动是否会优先选择那些地理边缘的岛屿作为起点。

诸如东沙群岛、金门列岛、马祖地区这些与大陆沿海咫尺之遥的岛屿,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控。

但战略层面的真相往往与表面认知存在巨大落差。

2020年,当时日本媒体曾大肆渲染大陆将在海南岛周边举行针对东沙群岛的两栖演习,立即引发台湾当局过度反应。

从地理维度审视,东沙群岛距离广东汕尾仅约200公里,与台湾本岛的直线距离却超过400公里。

该岛屿完全没有常住居民,仅部署约200名台方军事人员。

若单纯从军事能力评估,掌控该岛屿确实易如反掌。

然而真正的战略抉择在于,是否值得为如此小规模岛屿动用重大军事资源。

这些离岛在战略棋盘上并非值得争夺的珍宝,反而更像潜在的陷阱。

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在2020年10月就曾明确阐释过这个逻辑——夺取东沙或金门、马祖的关键障碍并非军事能力问题,而是政治与战略层面的必要性考量。

简而言之,孤立地采取此类行动实质上缺乏战略价值。

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推演:倘若首先对东沙采取行动,台湾当局必然启动全面警戒机制,在整个海峡前沿部署密集防御体系。

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也将迅速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承受制裁压力本在预期范围之内。

但若仅为弹丸之地就提前消耗战略筹码,这种交换显然不符合战略效益。

2021年3月,台方所谓海巡单位在东沙海域举行实弹演练,大陆随即在南海区域组织多军种协同演习。

这种相互示强的行为本质上是战略试探与威慑传递。

但若局势真的升级到临界点,后续对台湾本岛采取行动的难度将呈几何级增长——对方已完成战备部署,导致战略主动权丧失。

更具启示性的是,台湾内部有识之士对此也有清醒认知。

其前安全部门负责人曾在2022年4月的学术讲座中坦承,大陆若决定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在外部岛屿消耗珍贵的时间与兵力,直指台湾本岛才是符合逻辑的作战方案。

这个判断确实切中要害。

收回外部岛屿至多只能产生有限的象征意义,若无法借此推动实质谈判,就等同于战略上的空转。

对方的战略思路异常清晰:要么保持战略克制,要么就实施决定性打击,遵循先本岛后离岛的作战顺序,这才是符合军事规律的部署。

关于封锁方案,部分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围而不打的策略,切断台湾物资补给,迫使其在短期内陷入困境。

这种设想表面上具有说服力,但需要权衡的是——这种渐进式策略将给予美国及西方阵营充分的反应时间,制裁措施与军事援助相继到位,行动窗口将急剧缩小。

归根结底,不将外部岛屿作为优先目标并非出于畏战心理,而是基于战略效益的精密计算。

直取核心目标的速决战略才是制胜关键。

进入实质性讨论层面,若真的采取行动,其内在逻辑应当简洁明晰——直接锁定台湾本岛,追求速战速决。

这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现实选择。

台方防务机构前负责人杨念祖在2022年3月接受专访时不得不承认,台海若发生军事冲突,将会呈现首战即决战的特性,战斗可能在数十小时内尘埃落定。

就连对方都清醒认识到,大陆具备在极短时间内达成战略目标的能力,绝不会陷入持久消耗。

为什么本岛应该成为战略焦点?

其根本原因在于——那里是整个台湾地区政治架构、经济命脉与军事指挥的中枢所在,掌控这个核心就能决定全局走向。

具体战术实施应当分为三个递进阶段:

第一作战波次,运用精确制导导弹与远程火箭炮实施战略打击。

指挥中枢、雷达站点、防空体系、军用机场、深水港口等关键设施都将被系统性地摧毁,彻底瓦解军队的反击能力。

同时配合最后通牒的发出,设定明确期限要求谈判或投降,否则将持续提升打击强度。

在这个阶段,台湾当局将承受毁灭性损失,和谈的可能性实际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