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些人博取眼球,制造噱头,往往会放下操守写出许多所谓的“翻案文章”美其名曰标新立异。
于是在网上出现了大量为秦桧、汪精卫等人所谓的翻案文章,甚至教科书的内容和插图都被恶意扭曲,引发激烈讨论和群众的极端愤慨。因为这些完全是搞历史虚无主义,放弃了基本的历史是非观念,对于这股妖风,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防止伪文化的渗透。

近期,我国安部门一则通报引发舆论震动:一批潜伏在多领域的日本间谍被成功抓获,其活动轨迹横跨教育、国防、农业等关键领域,涉案情报涵盖军事部署、种业基因、政策规划等核心机密。几乎同时,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26年度教科书审定结果显示,多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再次淡化"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将"侵略"表述改为"进出"。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显示出日本对中国持续百年的渗透阴谋,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目前在我国相关部门的大力举措下,相关反渗透和抓间谍任务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历史的阴影从未消散,日本的渗透野心早在侵略战争年代就已构建起系统性勾画。伪满洲国时期的“教育殖民”堪称近代渗透的“教科书式案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伪康德十年(1943年),字里行间都藏着精神征服的毒瘤。

这本由日本殖民机构主导编写的教材,在“日满一体”章节中,将九一八事变歪曲为“东北军寻衅引发的自保冲突”,把关东军的武装入侵粉饰成“解放东北民众的正义之举”。更阴险的是,教材刻意割裂东北与中国内地的历史关联,把渤海国、高句丽等地方政权历史曲解为“独立文明脉络”,妄图从文化根源上消解民众的国家认同。当时伪满文教部官员在内部会议中直言不讳:“教育的核心是让满洲人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只知有日满,不知有中华”,这种以精神垃圾为武器的渗透,摧毁力比枪炮更具毁灭性。
八十余年后的今天,日本的渗透手段褪去了殖民时代的过时方法,更多的是以“文化交流”“学术合作”为伪装,在教育领域展开更隐蔽的攻势。2022年相关部门通报的教材问题整改情况中,一组数据触目惊心:某版小学历史教材将“甲午战争”表述为“日清战争”,删除“旅顺大屠杀”相关段落;数学教材插图中,中国学生的形象被设计成眯眼、歪嘴的唐氏综合征,而日本武士形象却被美化。这些问题教材通过正规出版渠道流入全国数百所学校,影响覆盖数千万青少年。更值得警惕的是渗透的“下沉化”,浙江某县城中学的日语外教,借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日本近代发展值得效仿”“战争历史无需过度纠结”等观点,其背后正是日本民间团体“日中友好教育协会”的资金支持,该协会已被证实长期向中国中小学输送带有历史修正主义倾向的教育资源,日本毒素已经浸染局部地区,这个亟需引起重视。
如果说教科书渗透是“慢刀子割肉”,那么日本间谍网络的精准窃密,则是直指国家根基的“精准打击”。2024年破获的“西山彻间谍案”,则是揭开了日本情报机构“精英渗透”的高端渗透的面具。该间谍组织以某跨国咨询公司中国区总监身份为掩护,在华活动18年间,利用商务谈判、行业论坛等场合,结识了国防、能源等领域20余名公职人员,通过提供海外培训机会、高额咨询费等诱饵,窃取了包括某新型舰船动力系统参数、西部能源管网布局在内的核心机密。此外更为令人震惊的是,甚至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资助某高校能源专业课题组,通过学术合作获取了未公开的页岩气开发技术数据。案件侦破后,安全部门披露,西山彻隶属日本内阁情报调查室,该机构在华潜伏的同类间谍超过50人,形成了“商业掩护、学术搭桥、利益绑定”的情报网络。
历来国防军事领域始终是日本间谍渗透的重中之重,其侦察手段已实现“专业化+民间化”的双重布局。2023年,山东沿海警方抓获4名以“海洋生态考察”为名的日本人员,现场查获的设备中,除了高精度GPS定位仪,还有能捕捉军事通讯信号的专用接收器。经审讯证实,他们隶属于日本海上自卫队情报本部下属的“海洋调查协会”,此次行动的目标是测绘渤海湾军事港口的水文数据。无独有偶,2021年海南三亚警方破获的间谍案中,6名日本游客携带的“旅游地图”上,清晰标注着核潜艇基地的外围警戒范围,这些信息通过无人机航拍、伪装渔民近距离观察等方式获取,最终汇总至日本自卫队参谋部。据不完全统计,2018至2024年间,我国沿海地区共破获日本涉军间谍案37起,涉案人员涵盖“民间学者”“企业职员”“旅游爱好者”等多种身份,足见其渗透网络的广度与深度。其野心昭昭,不言而喻。
更具隐蔽性的是日本在民生基础领域的渗透,农业与种业成为新的“战场”。2022年引发热议的“水稻基因数据泄露案”中,某农业科研院所研究员张某,因接受日本某生物公司的“科研资助”,将我国特有的3种优质水稻基因序列非法提供给对方。这些基因资源是培育高产、抗逆水稻品种的核心,一旦被外资掌控,不仅会导致我国种业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更可能影响粮食安全。

日本渗透活动之所以能屡获突破,根源在于其构建了一套“立体渗透体系”,具备三大显著特征。其一,“身份伪装”极具迷惑性。日本间谍往往以“专家学者”“友好人士”“企业高管”等正面形象出现,利用中日文化相近的优势,快速融入社会圈层,其非法目的被层层合法外衣包裹。其二,“利益捆绑”精准高效。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诱饵:对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学术支持,对公职人员许诺晋升资源,对企业负责人给予商业机会,形成“一次获利、长期受控”的捆绑关系。其三,“长期潜伏”注重积累。日本间谍在华活动周期普遍超过10年,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长期经营人脉、积累信任,逐步获取核心信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使得渗透行为更难被察觉。
从历史脉络审视,当下的渗透与二战前的“情报备战”有着清晰的类似。或者说历史惊人的相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满铁调查部”已向中国东北派遣了数千名“调查员”,他们绘制的地图精确到每一条乡村小路的宽度,记录的民情细致到当地的方言习惯,这些情报为关东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关键支撑,这件事儿,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学到过。如今,日本的渗透虽然不再伴随武力威胁,但其“先情报搜集、后战略施压”的逻辑一脉相承。近期日本政客频频在台海、南海问题上发表挑衅言论,背后正是建立在大量情报支撑下的战略误判,而其在教育领域淡化侵略历史,本质上是为未来的战略野心塑造国内舆论基础,这种“软硬结合”的渗透,比单纯的军事威胁更具危险性。
面对日本无孔不入的渗透,构建“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防线已刻不容缓。在国家层面,法律武器的完善是首要任务。2023年修订实施的《反间谍法》,将“网络窃密”“资助渗透”等新型间谍行为明确入法,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跨领域的情报共享机制,加强对境外资金资助的学术项目、文化交流活动的审查力度,从源头阻断渗透渠道。在教育领域,需强化历史教材的审定监管,将“历史观教育”纳入教师考核核心指标,通过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历史真相公开课”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回望历史,从甲午战争前的“浪人谍报”,到伪满时期的“教育殖民”,再到当下的“多领域渗透”,日本的对华渗透从未停歇,其本质始终是通过破坏思想根基、窃取核心机密、动摇民生基础,实现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但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积贫积弱之国,航母驰骋深蓝、战机翱翔长空的硬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反间谍法》的实施、全民安全意识的提升,则构筑起坚实可靠的无形“思想长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