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死后29年,为何没有追封皇帝?孙权:不想东吴有纷争

聊聊历史 2024-03-03 18:11:09

孙策死后29年,孙权没有追封“皇帝”,而是长沙桓王。孙权此举,是一种统治艺术,也是确保东吴稳定的关键,孙十万不愧是一代人杰。

6年时间,孙策横扫江东,奠定了东吴80年基业。200年,孙策在狩猎时被许贡门客刺杀,年仅26岁,算是英年早逝。

考虑到儿子孙绍年纪尚小,孙策让18岁的弟弟孙权接班,管理江东。孙策临死前告诉弟弟:“带兵打仗,争夺霸权,你不如我;守住基业,懂得用人,这是你的长项。”

孙策没有看错,孙权武力值一般,主动进攻经常以失败告终。215年,逍遥津之战,张辽率800兵马击败东吴10万大军,孙权赢得“孙十万”美名。

但是,孙权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孙权打赢了这两场决定东吴的国运之战。一场击败曹操20万大军,一场消灭刘备的主力军团,典型天下三分的格局,他没有辜负孙策所托。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按照规矩,当了皇帝就应该追封自己的列祖列宗,以及兄弟,让他们也感受一下“皇恩浩荡”,以此证明皇位的合法性。

孙权也不例外,父亲孙坚被追封为“武烈皇帝”,庙号是“始祖”。但是,对兄长孙策的追封,却比较有意思了,只是一个“长沙桓王”而已,且不是世袭罔替。

东吴能建国,主要靠孙策。孙坚活着,就没打下什么基地,孙策六年时间就搞定江东,并策划攻打许昌,摘取官渡之战的果实。如果不是喜欢冒险,被许贡门客刺杀,说不定就没有三国,孙策提前统一中原。

从对东吴的贡献看,孙策比孙坚更大,小霸王才是东吴的缔造者。那么,为何孙权不追封孙策为皇帝呢?这是孙权的一种统治艺术,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内乱。

孙坚是皇帝,孙策也是皇帝,且孙策是嫡长子,这意味着什么?孙策才是东吴的大宗,孙权是小宗。当年孙策让孙权打理江东,可没说儿子长大后不要回来。

孙策是皇帝,儿子孙绍也可以是皇帝,因为他在法理上有这个可能。孙策创业有自己的班底,孙权也有自己的班底;如果孙绍有资格继位,东吴的大臣就会选边站,这不是孙权乐意看到了。

264年,孙权的孙子孙皓当皇帝,一度传出“病逝”消息。此时,部分大臣甚至想拥戴孙策的孙子孙奉为帝,足以证明孙权的担忧并非胡思乱想。

为了自己的后代顺利继位,也避免日后的麻烦,孙权只能追封孙策为“王”,让他成为东吴的小宗,断绝了孙策一脉当皇帝的可能。孙策的儿子,孙绍封上虞侯,后来传给孙奉,成为宗室远支。

270年,民间有传言,说江东士族想拥戴孙奉,惹恼了孙皓。结果,孙皓派人抓捕孙奉,将其处死,孙策一脉就此断绝。

处理孙策问题,孙权算是成功的,而他之所以能这么做,且孙策的旧部不敢提出异议,是因为孙权打赢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威望高,足以压制他们。

同一时代,司马家就比较糟糕了。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基本搞定了曹魏局势,王朝更迭已经是板上钉钉,司马昭、司马炎父子坐享成果罢了。尤其是司马炎,西晋建立前,寸功未立。

司马师没有后代,司马昭过继司马攸给他,册封齐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封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为自己埋了一个坑。

历史原因,司马炎没有足够的威望,不足以改变司马师的人事布局,因为司马昭都做不到这点。如此,忠于司马师的力量依然很强大,且他们认为司马师才是大宗,司马攸也有继承皇位的权力。

要知道,司马师死得比较突然,司马昭是“意外”接班。如果司马师多活几年的话,他也会取代曹魏,司马攸才西晋的“储君”,是未来的皇帝。

如此,司马炎继位后,为了司马衷能顺利继位,他用17年时间来打击弟弟司马攸。283年,司马攸被排挤出朝廷,气愤而死,年36岁。

司马攸虽死,但西晋朝廷也差点崩溃。八王之乱时,司马攸的儿子齐王司马冏也参与进来,依然对皇位有着渴望,原因就在这里。

从后来司马家的情况看,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不是皇帝,这是一种智慧与谋略。孙十万打仗不行,但权谋还是有一套。可惜,孙权也不能处理好儿子之间的关系,“二宫之争”让他心力交瘁,也拖垮了东吴。

0 阅读:31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