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古代政权总抵挡不住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我叫小凡 2024-04-03 14:26:50

中国多数的朝代,都深受北方边患所苦,来自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不时南下袭扰,甚至踏破防线,直接入侵中原地区,威胁政权的稳定。虽然不少皇帝都有心要根除这样的外敌,但成功的却很少。

这关键的原因,在于农业社会的军事组织、作战方式与游牧民族截然不同,双方在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偏偏中原政权往往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对方,在错误的前提下得出错误的结论,在战场上就处于绝对的劣势。双方的差异之大,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从最基础的如何组成部队,双方就有完全不同的思维。

在农业社会,百姓定居于固定土地之上,因此非常容易征兵,即使古代的部队是由半职业化的军人所组成,所以有「军户制」、「府兵制」、「屯田制」等不同作法,但绝大多数仍是依地域来进行征兵。

在古代欧洲与中国部分朝代,还出现过依拥有土地的大小,来决定所负担繇役的多寡,其中就包括提供兵源的义务在内,若无法提供男丁,也能折换金钱交差。由于定着于土地上的百姓跑不掉,因此这种征兵制多半都是强迫制,即使有金钱补贴也很征薄。古代中国的诗歌中,就常有被迫服役的无奈悲叹。

相反的,游牧民族来去自如,四处放牧,并不依赖固定的农地为生,即使平日有常去的牧场,在有需要时也能快速迁移,在茫茫草原上如何征兵?一旦发布征兵令,最有可能的状况是牧民四处逃散。更关键的是征兵需要基础的资料,如户口状况或土地持有大小,但传统的游牧民族多数没有这种制度或户政官僚系统,因此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征兵。

那游牧民族要如何组成部队?多数的时候,他们采取一种合伙的概念,最大的部落领袖决定出兵,并许诺这场战役将可以掳获多少战利品,邀集各部落召集人力参战。各部落的首领除了动员自己的直属部队,也以战利品为诱因,招募愿意参战的部落成员,由下而上组成部队。这也造成游牧民族的服役方式、战略目标、战术选择都与农业社会所组成的部队不同。

从最基础的个人装备说起,农业社会非常防范一般人起兵造反,因此严禁拥有武器,当然不可能要求士兵要自备武器,因此所有的盔甲装备,都是由政府统一发放,这也造成政府要组建部队,需要一笔很庞大的经费。但游牧民族却完全不一样,平日在草原游牧的牧人,本来就需要武器防身,至于马匹这种古代战场上的机动载具,则是平日不可缺少的家畜。

所以游牧民族招募部队时,士兵要自筹武器马匹等装备,少数牧民难以取得的装备,才由部落首领统一发放,如昂贵的盔甲,甚至是较后期的火炮。那为什么游牧民族的士兵,愿意自掏腰包采购装备参战,原因就在于战后能分到战利品。对游牧民族的士兵来说,这是一笔投资,未来可以回收。

就以大家熟悉的《木兰词》为例,为什么木兰从军时需要先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原因就在于此。而考据《木兰词》的写作年代,应该是游牧民族入侵华北一带,并建立政权的时候,许多人已开始定居并放弃游牧生活,所以木兰家中没有这些游牧所需的装备,必需另外购置。

同时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开始采用征兵制,木兰才会不情愿地去当兵。只是改变部队组成制度以后,仍然遵循过去士兵自备装备的遗风,这从《木兰词》中还称皇帝为可汗,就可知道木兰当时所处的社会形态与政府组织,应该已介于游牧与农耕之间。

另外再举一个历史上有名的例子,在蒙古历史中,非常强调铁木贞初期是靠「十三具盔甲」起家,为什么要以盔甲来代表铁木贞初期的困境,因为这是铁木贞一开始的资本,对蒙古人来说,是个一听就懂的比喻。

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组成部队的方式截然不同,影响的层面非常广泛。首先是农耕社会的士兵,由于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害怕逃兵的严刑峻法,所以往往较为被动。一旦面临战事吃紧,真的可能丧失性命时,常会哗变溃散。部队的很多制度都是要防止逃兵,结果反而限制了作战的主动性。

而游牧民族的士兵多数出于自愿,为了争夺更多的战利品,因此较为主动积极,但缺点是这些士兵是为了利益而出征,一旦叛变的利益大于掠夺战利品时,直接在战场上挥刀相向的例子不在少数,一样缺乏忠诚度。因此游牧民族的部队制度,有很多是要防止中、小型部落的首领反叛,往往让游牧民族的部队彼此监视,这种互相提防的结果,让游牧民族的部队缺乏互信,还常常各行其是。

而且对农耕文明来说,战争的胜利是要占领土地,扩张疆域,或是将外敌逐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作战的目标是要控制土地。但对游牧民族来说,土地不是财富,人口与物资才是财富,因此作战的目标是要掠劫人口与物资。

当然可以直接抢得真金白银那是最好,但人口可以当成奴隶贩卖,或提供生产力,本身就是可以分配的战利品。拥有一定技术的工匠,更是非常有价值。蒙古人在占领敌对城镇后,往往搜括物资并带走可用人口,特别是能提供生产力的工匠或青壮年,可做为奴仆的女性,剩下的屠戮殆尽,再一把火烧了城镇。

对农耕文明来说,蒙古人极为凶残,对蒙古人来说,他们只是取走战利品,再把对他们没用的东西烧掉而已。

中国过去的边患,常常无法根绝,在于从中国的角度,是要防御的土地,人口对农耕社会来说,相对没有这么重要。而小规模的入侵,目的单纯是要掠劫物资与人口。结果游牧民族的部队在抢劫了物资与人口,完成目标退去后,地方守军也成功固守土地,双方都达成作战目标。

对边疆的地方守军来说,还能呈报说奋勇作战,顺利驱逐敌军,取得大捷,获得封赏,而绝口不提被掳走多少百姓,或是故意少报损失的人口,让这样的戏码,不断上演,也使地方守军缺乏主动接战或防御的动力。毕竟敌军自己会退去。这就是中国北方边患,长期难以根绝的原因之一。

0 阅读:14

我叫小凡

简介:自媒体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