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是怎么来的?答案藏在一部5000年饮水史里

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是怎么来的?从小父母叮嘱我们要喝开水,如今我们也习惯对伴侣说“多喝热水”。这看似寻常的习惯,背后却隐

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是怎么来的?

从小父母叮嘱我们要喝开水,如今我们也习惯对伴侣说“多喝热水”。这看似寻常的习惯,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饮水变迁史。

一、记忆中的取水岁月

二十年前的北方农村,取水是件充满烟火气的事。

最初,一个村子共享一口老井。后来,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打“压水井”——学名叫手摇式吸水泵。使用前需倒入一瓢水引水,利用气压将地下水抽上来。冬天井泵会上冻,每次都得用开水浇淋解冻,因此入冬后,家家都给水泵裹上厚棉袄,像在院里站了个胖娃娃。

烧水多用煤球炉和铝壶。农村灶台常内置烧水壶,与灶台相连。水沸时壶盖翻腾作响,那场景总让人想起瓦特的故事。

还有买水。小卖部里有烧煤的小锅炉,一毛钱可打一暖壶开水。小学时更“生猛”,校园里一个水龙头就是全体男生的“公共饮水机”。课间,疯玩后的男孩们围着水龙头直接饮用,前一人喝完,后一人用手象征性地擦一下龙头口。直到一个流着鼻涕的小孩出现,这场“接力赛”才戛然而止——没人愿意在他之后饮用。

这些看似遥远的记忆,实则与古人的饮水智慧一脉相承。

二、回溯千年:古人的饮水智慧

早期人类逐水而居,直接在河边双手捧水而饮,此为“居水”。随着陶器发明,人类开始“积水”——存储饮用水。从黄河、长江流域到尼罗河流域,所有古文明都发源于大河之畔。

王朝建都更离不开水。《管子》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意思是建都要选近水之地,高处水源要足,低处要便于排污,避免污染。

历史上多次迁都,除政治因素外,水源污染是重要原因。以西安为例,从丰镐二京到汉长安城,数百年人畜粪污渗入地下,至北周时已是“水皆咸卤,不甚宜人”,隋朝只得南迁新建大兴城。

古人早已认识到水质的重要性。《吕氏春秋》将水分为五类:轻水、重水、甘水、辛水、苦水。其中只有“甘水”最宜人,而泉水被视为最佳水源,因其源于地下,污染最少。

三、水井:改变饮水史的发明

当聚居地远离河流,古人如何获取地下水?答案是:凿井。

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5700多年前的水井,外围有防止塌方的木桩,俯视形状与今天的“井”字如出一辙。

“市井”一词正源于此。古人聚井而居,人口增多后形成交易市场,喧哗热闹,故称“市井”。

取水方式也随之演进:从“桔槔”(利用杠杆原理)到“辘轳”(滚轴配绳),再到立井式水车。唐诗中常见的“金井”,指皇宫中带金色雕饰的水井,水质优良,装饰华美。而普通百姓只能饮用苦涩的“苦水”、“卤水”,许多村庄因此得名。

《宋人撵茶图》

四、喝热水的理想与现实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喝热水有益健康,但实现这一理想却困难重重。

烧水需要燃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居首位。木炭、煤炭价格昂贵,普通人家连做饭、取暖的柴火都紧缺,更别提烧水了。唐代日本僧人圆仁来华,曾记载普通百姓因缺柴,常年吃冷食。

宋代开始,卖水行业兴起,“水铺”、“饮子”风靡市井。茶文化的普及也推动了热水需求。“薪水”一词,正源于砍柴、汲水这两项日常必需的工作。

五、全民喝热水习惯的形成

中国人普遍喝热水的习惯,其实是在上世纪50年代才真正形成。

朝鲜战争期间,为应对美军的细菌战,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不喝生水喝开水”成为重要宣传口号。那个年代,比赛的奖品是印着“奖”字的搪瓷缸,新婚礼物是暖水瓶,“多喝热水”的观念自此深入人心。

从那时起,火车上、工厂里开始免费供应热水,幼儿园定时组织集体喝水。在山东等地,幼儿园甚至被称为“育红班”——培育红色革命幼苗的班级。

这个形成仅几十年的习惯,造就了如今长辈人手一个保温杯的景象,也让“多喝热水”成为独特的关怀表达。

结语

回首这段饮水史,从河边痛饮到保温杯不离手,从“甘水难求”到“开水自由”,每一口水的背后,都是文明发展的印记。

如今,喝凉水、冰水已成个人选择,无需为此负担。重要的是明白:饮水方式的变迁,记录的不只是口味偏好,更是一个民族适应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