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乱交,怎么可能得艾滋病?”

当她坐在门诊前,眼睛红肿、声音颤抖地说出这句话时,医生的心也沉了一下。她是一名27岁的年轻教师,平时生活规律,工作认真,怎么看都不像“高危人群”。
可现实就是这么反常识。当报告显示HIV阳性那一刻,她的人生轨迹悄然改变。
这不是一例孤立事件。近年来,年轻女性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正在悄悄上升,越来越多“看似健康、看似安全”的人被卷入。
为什么一个普通人也会感染艾滋病毒?是不是我们的认知出了偏差?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她的故事说起,聊聊那些关于艾滋病的误区,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该知道的防护常识。

首先,必须纠正一个普遍误区:艾滋病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疾病。
很多人以为,只有“吸毒者”“性工作者”或“同性恋者”才会感染HIV,自己没那么“乱”,就不会有事。但临床上越来越多感染者是异性恋,甚至是已婚人士、大学生、白领女性。
这位女教师的感染源头,正是在她最信任的对象——她的前男友。
他们谈了三年恋爱,她以为彼此专一,却不知道对方曾多次有不安全性行为,还从未做过相关检测。分手后半年,她开始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症状。
她说自己总是疲惫,老是低烧、出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原以为是感冒或免疫力差。

可问题是,这些症状反复了近两个月,吃药、输液都不好,才引起重视。最后一查,确诊为艾滋病感染早期。
这就是第二个误区:艾滋病早期“没感觉”,或者“像感冒”,所以容易忽略。
事实上,HIV感染后的2~6周内,很多人会出现“急性期症状”,类似病毒性感冒:低烧、喉咙痛、淋巴肿大、皮疹、全身乏力。
但因为没有特异性,大多数人都不会联想到HIV。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就进入“潜伏期”,病毒在体内悄悄复制,免疫系统一点点被破坏。
等到真正出现严重症状,往往已经是免疫系统崩溃、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的“艾滋病期”。那时再干预,难度大、代价高。

第三个误区,是很多人对“检测”有偏见,甚至恐惧。这位女教师在被确诊后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去做HIV检测,我觉得那是‘有问题的人’才该做的。”
但医学上讲得很清楚:HIV检测是一种常规健康筛查,就像查血糖血脂一样正常。
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中国HIV感染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在体检、手术前或孕检中“意外查出”。
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人压根不了解自己的风险,也从未主动筛查。
更重要的是,艾滋病并不等于“绝症”。
这是第四个误区。很多人一听“艾滋”,就觉得完了,其实这是对现代医学的不理解。

目前,规范使用抗病毒治疗(ART),可以让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控制到“检测不到”,生活质量和寿命接近正常人。
也就是说,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身体的抵抗力决定疾病的走向。而现代医学更强调“病毒控制”和“免疫重建”,两者其实殊途同归:要在病毒伤人之前,稳住身体的底盘。
这位年轻教师在接受治疗后,病毒载量很快下降,生活也逐渐恢复。她开始参加志愿服务,去大学讲堂上为年轻人科普艾滋病防治知识,她说:“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可能就不会走到今天。”
她的经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艾滋病不是“别人的病”,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保护自己?

首先,建立“安全意识”,尤其是性健康观念。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性传播,无论你是否结婚、是否“看起来安全”,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都有风险。
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式之一。
其次,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如果有过高风险行为,比如无保护性行为、与多名性伴侣接触,或者伴侣有不明病史,请主动去正规机构做HIV检测。
检测是匿名的、免费的,很多医院和疾控中心都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VCT)。
第三,要了解艾滋病的“窗口期”——从感染到能检测出抗体,大约是2周到3个月。所以一次检测阴性,不代表永久安全,仍需结合风险行为进行评估和复查。

秋冬季节,感冒高发,很多人容易忽略身体的小信号。如果出现反复低烧、盗汗、持续口腔溃疡、皮疹、体重下降等症状,不能只是吃点药了事,要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在保护家人、伴侣、未来。
我们也要打破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偏见。病毒不等于人格,感染不是道德的标签。
很多感染者并非“行为不端”,而是因为信息滞后、知识缺乏,错过了自我保护的机会。
我们需要做的,是给更多人敲响警钟,也给已经感染的人更多支持和理解。

对抗艾滋的武器,不只是药物,还有知识、尊重和科学的态度。
金句:知道得越多,恐惧就越少;了解得越深,保护就越早。
参考文献:[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2024年版)[S]. 2024-11-30.[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工作指南(2023年修订版)[S]. 2023-05-20.[3]吴昊,李媛.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青年人群感染现状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24,40(6):7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