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修炼的传说里,小周天是一个极难的关口。有人说,没有师父引领,根本不可能通;也有人说,只要练到火候,自然而然就会贯通,根本不用刻意去追。
当初我刚接触时,心里也打过无数问号。身边的朋友劝我别乱试,说这样容易走火入魔。但好奇心就是这样,你越被告诫不要碰,心里就越痒。于是我暗自想:小周天,真能自成吗?
那时的我,没有什么所谓的“灵根”或“机缘”,只是凭着一本书上看到的只言片语,和自己断断续续的打坐体验。我既想验证传说,又怕自己陷进去走不出来。可以说,起点就是疑惑、焦虑与期待交织。
二、第一次尝试:满是杂念最初的体验,几乎可以说是一场失败。坐在那里,不到五分钟,心里就乱成一锅粥:待会儿要做的事,昨天没完成的任务,甚至想到晚饭吃什么。
没有所谓的气感,呼吸也急促,腿麻得厉害。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没这个根基。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尴尬:坐下去,忍不住看时间,睁眼时不过过去了十来分钟。
可是,我又不甘心放弃。心里想:“别人能行,为什么我不行?总该给自己一个机会。”
三、意外的转折有一次,可能是因为白天特别疲惫,我抱着“就休息一下”的心态坐下,反而意外安静下来。呼吸慢慢变得绵长,心思也少了几分杂乱。就在那时,我忽然觉得背脊微微发热,好像有股暖流要往上窜。
那种感觉很短暂,却让我震惊: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气机动”?我心里一阵狂喜,甚至忍不住刻意去追它、导引它。可偏偏,一旦我想去抓,它立刻消失无踪。
那之后,我开始明白:越是用力,越是徒劳。所谓的“自成”,大概就是“不经意间”的成,而不是“我一定要”的成。
四、古籍里的印证我翻查古籍,才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
《道德经》第三章有言:“为无为,则无不治。”修炼若执意强为,反而失道。所谓“无为”,并不是不做,而是不带执念地做。小周天若真能成,应当是这种自然状态。
《参同契·卷中》说:“神炁交感,乃成真道。”意思是心神与气机若能自然交融,就会出现循环与通达。这与我当时的体验不谋而合:心安静下来,气机才会自己动。
《黄庭经·上清章》有言:“心静炁归根,神安体自轻。”讲的就是心静之下,气自然归于丹田,人便会感到轻安。这与“小周天”的要点极为契合。
再读《太上老君内观经》:“常当内观,呼吸绵绵,炁从无间而自转。”这一句更直白,呼吸若能细微绵长,气机会自然转动,无需刻意追逐。
这些古籍让我明白:所谓“自成”,不是虚言,而是真有依据。只是关键在于心静无执,而不是操控。
五、渐渐的积累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每天坐一会儿,不管有没有感觉,都不再去强求。有时候只是单纯呼吸,什么也不想。有时候,身体会有些细微的变化:手指发麻,背部轻微发热,偶尔甚至觉得呼吸不再是胸腹的起伏,而是一种全身的节奏。
这些感觉不是天天都有,反而是最放松的时候,才会突然来临。就像下雨前的风,没有人能催它,但它一旦要来,就会自己来。
我逐渐接受了这种“不可控”。那时候我才明白,所谓“修炼”,不是每天都要有突破,而是让自己与自己和平共处。
六、真正的那一次几个月后的一天,我照常静坐。心里什么期待都没有。呼吸自然,心也安定。忽然之间,我感到腹中微微一暖,一股气息缓缓升起,顺着脊梁往上走,绕过头顶,又从前胸缓缓回到丹田。
那一刻,我愣住了。它没有声势,没有震撼,却真真切切地走了一圈。
我不敢动,也不敢多想,就像怕惊走一只鸟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地让它发生。直到它自己回落,我才轻轻睁眼。
那一刻,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小周天自成”。
七、我的答案后来,我并没有再去刻意复现它。因为我知道,若强求,反而什么都没有。
所以,如果你问我:小周天真能自成吗?我会说:能。但前提是,你放下了“成”的心。它像是一棵树,生根、发芽、抽枝,不是因为你每天站在旁边盯着,而是因为土壤、水分、阳光都合了,它自然就长出来。
小周天也是如此。心静,气机自然动;气机和,循环自然成。
八、写在最后这一段经历,让我得到的并不是“多么神奇的境界”,而是一份心法:修炼不是追赶,而是等待;不是攀附,而是安住。
我常常提醒自己:真正的修炼,不在于有没有“周天”,而在于我能不能安静下来,和自己和解。而当心安静下来,炁才会自然流转。其实,这也是祝由与小周天的暗合之处——一个偏向内修,以气机循环为基;一个偏向外用,以心炁合一为要。但不论是内炼还是咒法,其核心都在“心静而炁和”。
至于小周天会不会自成?它有它的节奏,就像四季的轮回,不会因为你的催促而提前,也不会因为你的等待而迟到。你若问我,我只能笑笑说:等吧。等到心息归于安然,气机自然动,咒念自成力,那时你会发现——所谓“小周天”,其实已在你不经意间,与祝由的心法融为一体。
【提示】文中所记,皆为个人读书与修行体会,旨在分享传统文化之思路。读者若有感触,请以平常心观之,切勿执迷于形迹。修习当以安神静心为本,不可轻试速成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