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10月),拥有丰富的廉政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城区内的"信臣大道"和"杜诗路"两条道路的命名,正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两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和杜诗。这两条道路的名称承载着南阳"父母官"文化的起源,也反映了这座城市重视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历史传统。

"父母官"
中国古代对地方官员的尊称,这一称谓起源于汉代,具体可追溯至西汉和东汉时期两位著名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和杜诗。他们因勤政爱民、造福百姓而被南阳百姓亲切地称为"召父"和"杜母",后演变为"父母官"这一固定称谓。
思想根源上,"父母官"理念可追溯至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和《孟子》。《礼记·大学》记载:"《诗》云:‘乐之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也有类似表述:"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这些先秦文献中的"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
"召父杜母"
汉语成语,拼音为shào fù dù mǔ,用于称颂地方官员政绩显赫。该成语指南阳百姓对西汉召信臣与东汉杜诗的赞誉,两人先后任南阳太守,因惠民政策被并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成语出自《汉书·循吏传·召信臣》与《后汉书·杜诗传》,是古代中国对良吏的最高赞誉之一。
"羊续悬鱼"
汉语成语,拼音为yáng xù xuán yú,形容为官清廉、拒受贿赂。该成语指南阳太守羊续将府丞所赠生鱼悬挂庭院以示拒贿的事迹,成为古代官员廉洁自守的象征。成语出自《后汉书·羊续传》,记载:"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 后世也作"前庭悬鱼"或"悬鱼太守"。

信臣大道的命名由来
信臣大道位于南阳市卧龙区,东起长江路,西至S103改线,全长1450米,规划红线宽60米,双向六车道,是南阳城区北部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的命名直接源于纪念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的历史功绩。
召信臣(生卒年不详),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汉元帝时担任南阳太守。他在任期间推行重农政策,亲自巡察田间劝导耕作,很少在乡亭居住。他主持修建了水门堤堰数十处,包括六门堰、钳卢陂、召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扩展至三万顷,并制定"均水约束"刻石规范用水。在他的治理下,南阳"民得其利,蓄积有余",百姓尊称他为"召父"。
信臣大道作为312国道的一部分,是南阳城区重要的交通干道。将这条道路命名为"信臣路",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名臣,也追溯出了一段有关"父母官起源于南阳"、"南阳自古重视兴修水利"的历史记忆。

杜诗路的命名由来
杜诗路是南阳市卧龙区东西向主干道,为纪念东汉南阳太守杜诗而命名。该道路2015年纳入城市新建计划,2017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主体工程于2018年7月基本完成。道路全长2465米,红线宽度40米,设置双向6车道和16米人行道,串联独山大道北延等交通干线,构成城市发展轴线。
杜诗(生卒年不详),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建武七年(31年)任南阳太守。他"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发明了水排(水力鼓风机),极大提高了冶铁效率,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他延续召信臣的水利政策,修治坡地池塘,扩大耕地面积,使南阳"比室殷足"。百姓将他与召信臣并称,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称谓由此起源。

西汉名臣召信臣
召信臣(生卒年不详),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是西汉元帝时期著名的循吏,以兴修水利、劝民农桑著称,与东汉杜诗并称"召父杜母",成为中国古代"父母官"称谓的起源。以下从生平经历、政绩成就、历史影响三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位西汉名臣。
一、生平仕途轨迹
1. 早年经历
召信臣出身于九江郡寿春,年轻时勤奋好学,通晓经术,通过"明经甲科"考试被任命为郎官(帝王侍从官),从此步入仕途。他最初被外放补任谷阳长(今河南鹿邑县),因政绩优异被举荐为"高第",升迁至上蔡长(今河南上蔡县)。
2. 地方治理
在上蔡任上,召信臣"视民如子",所到之处都受到百姓称颂,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后因表现突出被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今湖南永州),但因病免职归乡。病愈后被征召为谏议大夫,最终调任南阳太守,这是他仕途中最辉煌的时期。
3. 晚年去向
召信臣在南阳政绩卓著,后迁任河南太守,其治理成效"常为第一",多次获得朝廷增秩赐金。元帝时被征为少府(位列九卿),卒于任上。元始四年(公元4年),汉平帝下诏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信臣应诏,成为官方认可的典范。
南阳太守时期的政绩
1. 水利建设成就
作为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人物,召信臣在南阳主持修建了数十处水利工程:
六门堰:位于邓州城西,最初设3处水门引水,后增至6处,干渠全长近200里,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受益面积达5000余顷。
钳卢陂:邓州城南30公里的水利枢纽,开东、西、中三渠,构成完整灌溉网络。总灌溉面积:通过"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使灌溉面积"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约合今200多万亩)。
2. 管理制度创新
召信臣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用水管理制度"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规范用水顺序,防止水利纠纷。这一制度比汉武帝时期的"水令"更为完善,因此他被后世称为"中国用水管理之父"。
3. 社会改革措施
禁止奢靡:颁布"禁止嫁娶送终奢靡令",严惩婚丧大操大办之风
整顿吏治:对游手好闲的官吏子弟"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
劝课农桑:亲自"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劝导百姓专注农耕
4. 治理成效
在其治理下,南阳郡"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百姓"蓄积有余",形成了"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的繁荣景象。荆州刺史上奏其功绩,朝廷赐黄金四十斤以示嘉奖。

杜诗(?-38年)
字君公,河内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官员、水利专家和发明家。他在光武帝时期历任侍御史、南阳太守等职,以清廉爱民、发明水排等重大贡献闻名于世,与西汉召信臣并称"召父杜母",成为中国古代良吏的典范。杜诗出身于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的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最初在郡中担任功曹(相当于县长助理),因"为官清正,秉公荐贤,大公无私,敢讲真话",被同僚们称为"公平秤"。升任侍御史(相当于县纪委书记)后,展现了刚正不阿的性格。当时有位叫萧广的将军纵兵扰民,多次警告无效后,设计将其诱出并处置,为民除害。光武帝刘秀听闻后大为赞赏,命他领兵讨伐叛贼杨异。杜诗率军急行军截断叛军退路,最终杀死杨异,因功升任成臬令(县长)。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南阳是刘秀起兵之地,功臣名将众多,豪门势力强大,一般官员不敢轻易得罪。他不畏权贵,到任后立即推行"诛暴立威"政策,严厉打击贪赃枉法、横行乡里的劣绅污吏,为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主要政绩与发明创造
1. 发明水排(水力鼓风机)
杜诗在南阳任内最著名的贡献是发明了水排,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装置。水排利用水力驱动代替人力(人排)和畜力(马排),大幅提升了冶铁效率。这一发明比欧洲早了1100多年,在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水排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运转,利用轮轴、拉杆将水轮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往复运动,分为立轮式与卧轮式两种类型。据记载,使用水排后,"用力少而见功多",冶铁效率提高了四倍。
2. 兴修水利工程
杜诗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对西汉召信臣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疏浚修复,并进一步完善水利系统,扩大灌溉范围。全郡可灌农田从西汉时的5000顷扩大到4万顷。他还组织农民治坡地、修池塘,扩大耕地面积,使南阳"比室殷足"(家家户户都富裕)。
3. 吏治改革
杜诗推行"吏治改革",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不管皇亲国戚,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品行端正,只要能不畏权贵,肯为国家效力,一律大胆使用"。对于有特殊贡献者,他还积极向朝廷推荐。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1. 当世评价
《后汉书》评价杜诗"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他在南阳任职7年间,"政化大行",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杜母"。
2. 后世影响
杜诗与西汉召信臣并称"召父杜母",成为后世良吏的典范。南阳百姓自发募捐修建"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数百年来每逢节日都会焚香礼拜纪念他们。
3. 个人品格
杜诗生活简朴,为官清廉。建武十四年(38年)病逝时,"家贫无田宅",丧事由朝廷出资操办并赐绢千匹。他曾上《乞退郡疏》,自述"诚惶诚恐"心境,源于其自认"无功受禄"而请求调任小郡。

东汉名臣羊续
羊续(142年-189年),字兴祖,泰山郡平阳(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廉吏,以"悬鱼拒贿"的典故闻名于世,与西汉召信臣并称"父母官"称谓的起源。以下从生平经历、政绩成就、廉政典故、历史影响四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位东汉名臣。
一、生平仕途轨迹
1. 早年经历
羊续出身于泰山羊氏,其祖父羊侵曾任司隶校尉,父亲羊儒官至太常,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年轻时因忠臣子孙的身份被拜为郎中(帝王侍从官),从此步入仕途。建宁元年(168年),被大将军窦武征辟为府掾,同年窦武因政变失败被害,羊续被免职;次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羊续被牵连禁锢十余年。
2. 地方治理
中平元年(184年),党锢解除后,羊复出担任太尉杨赐府掾,后四次升迁为庐江太守。任内成功镇压黄巾起义,后又平定安风贼戴风叛乱,斩杀三千余人,生擒渠帅,其余党徒则安置为平民,发放农具使其务农。中平三年(186年),调任南阳太守,接替被叛军杀害的秦颉,临危受命平定赵慈叛乱。
3. 晚年去向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欲提拔羊续为太尉,但因拒绝向宦官行贿而改任太常,未及上任便病逝于任上,年仅48岁,谥号"简"。临终前留下薄葬遗言,拒绝朝廷百万丧葬赠款。
二、南阳太守时期的政绩
1. 平定叛乱
羊续接任南阳太守时,正值江夏士卒赵慈叛乱,斩杀前任太守秦颉并攻陷六县。羊续到任后迅速发兵平叛,"郡内惊竦,莫不震慑",成功稳定了局势。
2. 廉政改革
针对南阳权贵奢靡之风,羊续以身作则:
生活简朴:常穿破旧衣服,吃粗劣食物,乘破旧马车和瘦弱马匹
拒收贿赂:创立"悬鱼拒贿"典故(详见第三部分)
整顿吏治:对游手好闲的官吏子弟"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
3. 治理成效
在其治理下,南阳"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百姓"蓄积有余",形成了"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的繁荣景象。荆州刺史上奏其功绩,朝廷赐黄金四十斤以示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