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薛宝钗给林黛玉送了一包燕窝后,贾母为何让人做了一份牛乳蒸羊羔,端上桌后却不让吃

红楼故事:薛宝钗雪中送炭给林黛玉送燕窝,林黛玉感激涕零,为何贾母却调整了全家的菜单?更绝的是,她让人做了一份牛乳蒸羊羔,

红楼故事:薛宝钗雪中送炭给林黛玉送燕窝,林黛玉感激涕零,为何贾母却调整了全家的菜单?更绝的是,她让人做了一份牛乳蒸羊羔,端上桌后却不让吃,读懂这份“牛乳蒸羊羔”,才明白姜还是老的辣。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大观园里,这也算得上是真理。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破冰后,两人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

秋天换季,林黛玉旧疾复发,不大出门。薛宝钗主动上门探望。

不知是不是有意,当然可能就是有意为之,薛宝钗看到了林黛玉的药方。看过之后,她关心起林黛玉请医用药情况。有人关心自己,林黛玉当然要推心置腹,于是说出自己要认命之类的话。薛宝钗很自然地给出一个建议:

“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薛宝钗这话说的,其实是一个大坑。因为林黛玉虽然和她一样是寄居在大观园里,但是两人的处境完全不同——薛宝钗只住房子不用供给,一切开销由薛家自行处置;林黛玉则如贾家姑娘们一样,一草一纸都需要贾家供给,想要吃燕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薛宝钗大手一挥,说自己家里还有,回家找到后让人送给林黛玉。

当天晚上,趁着下雨,薛宝钗就打发一个婆子送了一大包的燕窝。

这个举动让林黛玉感激涕零,直到天快亮时才安睡。

薛宝钗送燕窝,林黛玉认为是姐妹情深,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她的贴身丫环紫鹃却不干了,她将这个消息透给贾宝玉。

贾宝玉听后也觉得不大托底,于是想了个办法在贾母面前露了个口风。

贾母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做出了两个举动,一个比一次高级。

第一个举动,让王熙凤每天负责给林黛玉供应一两燕窝。

这一招,很是高明。

它不仅仅是关心呵护了林黛玉,使林黛玉今后食用燕窝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

这个举动维护了贾府的声望。贾母所作正如宝玉所想,让亲戚家的小姐长期接济自家的嫡亲外孙女,关乎一个大家族的体面——这种事会让贾家脸面扫地,贾母的脸也没法搁。还有,这个做法也是为了保护林黛玉的个人形象和尊严。避免了黛玉落人口实,被底下人议论“轻狂”、“不知礼”,寄人篱下还白白受薛家的恩惠。

这个做法很简单,也很平常,但是瞬间将“私人人情”转化为了“家族责任”,她用这种做法向大家宣告:林黛玉的事,是贾府的家事;林黛玉这个人,是荣国府的家人。贾家也好,荣国府也罢,都不需要薛宝钗帮助。

为了彻底消除林黛玉接受薛宝钗燕窝的影响,贾母又采取了另外一个行动。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天降大雪。众姐妹雪后作诗。

贾宝玉是个急性子,为了早早与大家聚在一起,一大早就到了贾母房里吃饭,在这个众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贾母让人摆的第一份菜就是一个肉菜,不仅如此,菜上桌后,她还不让人吃。原文是这样写的: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

表面看,贾母早饭用食物当药物,好像是认可薛宝钗对林黛玉提出的养生理念。

所以,两件事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薛宝钗用“燕窝”展示了“药食同源”的智慧,而贾母,则用一道更为高级精致的“牛乳蒸羊羔”接过了这个话题。这个举动符合顶级贵族的生活逻辑。

但是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其中的门道:贾母的表面认可,巧妙地薛宝钗养生之道的“特殊化”变通成“日常化”了。薛宝钗的燕窝,是私下的,是个人对个人的施舍;贾母的“牛乳蒸羊羔”,是公开的,是家长对全家的规格。更绝的是,贾母说的“我们有年纪的人”和“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巧妙地划下了身份的界限。她委婉地说明,什么身份、什么年纪,用什么滋补,是有规矩、有讲究的,而在贾家里,规则的制定者,是她!所以,这份“牛乳蒸羊羔”,是一次含蓄的“正式宣言”。

看清贾母第二个举动,再贾母的“两步棋”,让人拍案叫绝。第一步,用行政手段解决“面子”问题,维护家族体面和黛玉尊严。第二步,先认同再改变,将“药膳”从个人的小恩惠,变成高规格的生活方式。

一包燕窝,是人情练达;一碗羊羔,是世事洞明。

贾母的做法,确保值得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