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告别柴油与电网依赖,西部钻探开启“井口能源”自主可控新时代

在当前“双碳”目标引领的时代背景下,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作为行业巨擘,正通过技术创新积极

在当前“双碳”目标引领的时代背景下,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作为行业巨擘,正通过技术创新积极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致力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近日,从广袤的准噶尔盆地传来佳讯。中国石油旗下的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成功实施了一项开创性技术,将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井口能源”就地转化,为传统的压裂作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绿色动力,标志着油气行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01 破解困局:“变废为宝”的能源新思路

长期以来,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压裂作业,始终面临着能源供给的挑战。传统的柴油驱动模式不仅运营成本高,还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及污染物,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而电驱压裂技术虽具备低噪、节能的显著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受制于现实条件。油气田多处于偏远地区,电网覆盖不足,若为此专门铺设高压电网,不仅成本高昂,建设周期长,更缺乏灵活性,严重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面对这一行业痛点,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大胆创新,将目光投向了以往常被忽视的井口零散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因储量小、分布散,难以并入主管网,往往被直接燃烧排空,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如今,这套创新的燃气发电技术,成功将这些零散气“变废为宝”。通过专门的收集与处理装置,井口天然气被直接输送至燃气发电机组,转化为稳定的电能,从而为电驱压裂设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02 循环闭环:构筑现场绿色能源生态

这一创新实践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零散气回收—清洁发电—驱动施工”的全链条环保闭环。截至2025年11月6日,该技术已在准噶尔盆地的多口油井平稳运行了46天。

在此期间,累计消耗的井口零散气超过75万立方米,成功发电量逾150万千瓦时,同时完成了近7万立方米的注水作业。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能源的就地取材与循环利用,更彻底摆脱了对外部电网的依赖,实现了能源供给的自主可控。

整个施工流程处处彰显着环保理念。燃气管线与发电设备之间采用高度密封的闭环连接,从根本上杜绝了燃气泄漏的风险。作业区域以环保隔离网进行明确划分,确保了施工安全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单台1000千瓦的燃气发电机组在运行时,噪声低于75分贝,相较于传统柴油压裂车降低了超过20%。这不仅改善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有效降低了对井场周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噪声干扰。

03 降本增效:引领行业迈向深度减碳

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据现场操作人员介绍,以往柴油车作业时,浓烈的油烟味和巨大的噪声是常态。如今,现场几乎无异味,噪声也大幅减小,工作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西部钻探动力项目组负责人则算了一笔更精细的账。与传统柴油驱动模式相比,燃气发电压裂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在单口井的施工周期内,可减少约1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个数字相当于800棵树一年的固碳量。当这项技术与融合了大数据的一键压裂控制系统相结合时,还能通过精准控制压力来减少压裂液的浪费,实现了清洁能源与智能施工的深度融合。

这一“环保、高效、节能”三位一体的作业新模式,已成为西部钻探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公司正积极推动该技术在塔里木盆地“三超井”、新疆勘探等重点区块的应用,并计划将其拓展至修井、钻井等更多工程领域。

从忽视到善用,从废弃到赋能,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不仅为井口零散天然气找到了“新出路”,更为整个油气行业的绿色转型打造了一个生动的“低碳样板”。这一实践证明,传统的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持续挖掘“井口能源循环”的潜力,油气行业正从“传统开发”向“绿色开发”深度转型,让每一口井的作业,都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