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王毅前,韩外长说错话,尹锡悦政府栽跟头的原因,不在中国身上

郑继永教授 2024-05-14 13:46:22

近日,韩外长在时隔6年半之后,再次来北京访问,这也是赵兑烈在上任之后的首次来访。在当前中韩关系紧绷的当下,赵兑烈此访深受瞩目。不少韩媒都表示,希望赵兑烈的此次访问,能够成为打开两国高层交流的契机,转换中韩两国之间的氛围。

【赵兑烈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

从此次访华的行程安排来看,韩方此访的重心放在了促进两国的经济交流上。在为期两天的访华中,赵兑烈一到北京,就率先与在华韩企负责人进行了会谈。在他的开场白中,赵兑烈首先阐述了韩国当前所处的外部困境。他表示,由于中国和美国间的尖端技术竞争激烈,加上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因素,使得韩国的外部环境变得异常艰难。

随后他话锋一转,将焦点聚焦在了中韩经济上。赵兑烈强调,中韩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推动两国经济同步发展的驱动力,然而这也产生了相应的潜在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中韩经贸关系也由过去的互补性关系,逐步呈现出竞争性的特征,这为韩国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言下之意很明确,韩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萎靡不振的情况,原因在于中国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在华韩企负责人与赵兑烈会谈】

据韩研究机构数据,当前韩国产品在价格上无法与中国相比,在质量上则不敌日本,因此在中国的市场中明显受到冷落,韩国对华出口贸易大幅减少,甚至从贸易顺差国变成了逆差国,要知道在中韩建交的这31年间,只有在建交当年才出现过这种情况。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兑烈将韩国经济衰退归结到中国身上,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实则不然。韩国外长所述的“中韩经贸由互补转向竞争”其实是一种误读,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从政治角度出发来看待经济问题,容易把经济问题过度安全化。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速度较快,这使得韩国的相对优势并不如过去那般显著;此外,中韩经贸关系的调整,与美国推动全球与中国经济“脱钩”的行动也有很大关系。在尹锡悦政府上台后,韩国一直在遵循美国的对外战略,特别是在针对中国的措施上,如紧随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限制,导致中韩经贸关系遇冷,原因和责任显然不在中国身上。韩外长的观点只触及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探究其中的实质。

【韩政府配合美国缩紧对华半导体制备出口】

值得指出的是,这次的中韩外长会议是在美中半导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展开的。近年来,华盛顿不仅增加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压力,而且还联合盟友对中国高级芯片生产所需的先进设备,实施出口管制,而韩国就是其盟友之一。然而,韩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就是半导体,如果完全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对韩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此次会议的讨论话题肯定包括了美国的半导体出口政策。

中国市场对于韩国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从经贸结构来看,两国存在着高度互补性,在许多领域都可以展开合作:

比如在产业结构上,两国具有比较优势互补与产业链协同的良好合作关系。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而韩国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这种互补性在经济合作中形成了强大的合作动力。以电子产业为例,韩国在高科技领域如半导体、电子元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市场之一,也提供了丰富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因此,两国可以在这个领域开展合作具有很高的效率和效益。

【中韩贸易额去年突破3100亿美元】

还有在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中国和韩国均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空间。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韩国公司在电池技术上也算颇有实力,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因此两国在此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官方数据来看,去年两国贸易额已经冲破了22403亿元(3100亿美元)。而且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开放,对于韩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韩国能在此次交谈中把握住机会,深化互惠合作,与中方齐心协力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保证产供链的稳定和通畅,那么这无疑将大大改善目前韩国遭受的高通胀,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困境。

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所指出的,中韩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双方应加强沟通和交往,尤其是在东北亚局势动荡的背景下,更需要各方齐心协力维护地区和平。接下来是继续跟着美国强化阵营对抗,还是与中国合作实现地区双赢,尹锡悦政府该好好考虑考虑了。

0 阅读:156

郑继永教授

简介:复旦大学教授,朝鲜半岛研究者,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