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四月故事會 2024-04-05 09:54:58

安史之乱,唐朝经历八年的内乱,玄宗晚年开始,肃宗任内延续,代宗初年结束。安史之乱,被视为唐朝由盛世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所谓转折点,就是事件带来前后两个不同的景象。

安史之乱后,唐朝面对两大挑战,其一是藩镇割据。唐室为了尽快结束战事,一方面以节度使职位奖励唐军将领,另一方面以节度使职位召降叛军将领,于是节度使的数目急增,由开元年间的十大边镇增加至乱后的四十多个,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开元年间,兵镇虽然坐拥重军,但尚能维持君尊臣卑的关系。安史之乱后,藩镇按其利益,公然抗命,甚至不时叛乱,又拒绝上缴税项及自立继任人等,藩镇坐大,以东北地区为甚,中央形同虚设。

安史之乱后,唐朝面对两大挑战,其二是宦官之祸。经历安禄山的叛变,君主对武将有所猜疑,委任宦官担任枢密使,又委派宦官至地方监军。

非常致命的是,肃宗委派宦官李辅国掌握禁军,既因信任宦官,也回报他拥立之功。从此宦官掌握禁军,从而控制君主,干预朝政,不但操控朝廷的人事任免,甚至废立君主。

玄宗年间,宦官高力士得宠,但未有直接干预朝政,但宪宗以后的十位君主,其中七位被宦官拥立,反映宦官之祸,君主如同傀儡。

唐太宗善用不同出身的人才,反映人才鼎盛的现象。安史之乱后,不同出身的大臣带来的却是党争现象。其中牛李党争历宪宗至宣宗延续四十多年,牛党以牛僧孺为首,多出身于平民百姓,以进士踏进仕途,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出身于世家大族,以明经踏进仕途。

实际上,牛李党争是宦官派系之争的棋子,或是节度使在中央的代言人。党争所反映的,是中央政府的没落,君主无法驾驭政治局面的写照。

唐太宗至玄宗年间,对外族恩威并施,被尊为天可汗,反映唐朝声威远播。安史之乱期间,唐室雇用回纥兵平乱,唐朝的声威不再。

安史之乱后,唐室无力顾及边防。回纥自恃平乱有功,对唐室多番苛索,构成长期边患。吐藩乘势而起,一度夺取河西,攻占长安。此外,南诏、契丹等也乘虚侵扰。边防的威胁,唐室更需要节度使镇守边疆,进一步巩固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太宗施行租庸调制,为民制产,其成效或许被后世美化,但却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安稳,可以采取较笨拙的税制。安史之乱期间,两军沿黄河互相攻伐,对北方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战乱令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户籍散失。

长期而言,北方经济难以复原,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形成经济南移的现象。但对唐室而言,安史之乱使租庸调制难以施行,北方经济也维以供给朝廷需用,于是唐朝依赖南方藩镇的供养,进一步巩固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战乱前相对安稳,但安史之乱后,各项乱象浮现,包括藩镇割据、宦官之祸、党争兴起、边患困扰、经济崩溃等。

不过话说回来,转折点不能简单等同于衰亡因素,因为安史之乱大约在唐朝国祚的中间位置,安史之乱后,唐朝还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即使是苟延残喘,也能经历较很多朝代国祚更长的岁月。

0 阅读:17

四月故事會

简介:人物故事,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