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散文:读书无用,若读而不用,那便真的无用!

前言:读书于我而言,如今是一件极为享受之事。对于读书这件事,我感到羞愧,我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才短短的五年时间。在五年之

前言:读书于我而言,如今是一件极为享受之事。

对于读书这件事,我感到羞愧,我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才短短的五年时间。

在五年之前,我虽也读书,却只是去书店逛逛,偶尔坐下来看,也总是心神不宁,没一会就按捺不住掏出手机浏览。读书,我缺少的是习惯。

中学时期,我仅购置过两本课外书籍,分别是《朱自清散文集》和《鲁滨逊漂流记》。高中毕业那年,我将这两本书送去了废品站。《父亲》一文令我动容,可那本散文集我着实没看几页;另一本书则是课外阅读的任务,我买了便算完成了任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难道读书越多,就越能取得越多的成就吗?倘若那两本书未被我卖掉,我会不会在未来的今天能改变命运呢?这一点,我觉得不可思议。

我以自身五年前开始读书的经历为例展开阐述:五年之前,我对读书毫无兴趣,除了课本,几乎不涉猎任何其他课外书籍。信息来源除了日常的语言交流,就只剩互联网上零碎的内容。正因如此,生活中的我常因自己的见识短浅而陷入尴尬境地。

五年前,我开始涉足读书领域,渐渐发觉读书的意义在于使人明事理。尤其是在困顿之时,读到能引起共鸣的独白时,我不仅开始自我反思,还学会了过程复盘。于是,我开启了疯狂读书模式。

我甚至研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系列的几个版本,试图以科学的方式读书。然而,坚持一两年后,当面对书架上层层叠叠的书籍时,我依旧犯了难。我读了许多书,却未能凭借读书改变现状,难道读书还是一无是处吗?

我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但我不解,为何读了书却依旧无用呢?

于是,我对“读书有用”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在“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中寻得了答案。书读完了,内容也提炼了,如若不能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付诸实践,可不就会出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嘛。

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人,必定懂得学以致用的真谛。以前常听闻有人说谁谁谁是书呆子,“死读书,读死书”,不知变通。如今,我也能以辩证的思维看待“读书有用”与“读书无用”这两种矛盾的观点了。

如今,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书架,下架了一部分因冲动购买、对我而言并不适用的书籍。目前,留在书架上的,皆是我打算再次研读的书。

我将读书视作自我成长的契机,所以会购置书籍并主动阅读,我将其称为“战略性主动读书”。读完书后,我会做读书笔记,也会像现在这样撰写读书心得,这是提炼知识的过程。而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用大量时间将整理出的对自己有用的精髓运用于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