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的刀尖舞蹈——高学历群体学术压力调节迫在眉睫
《中国高校教师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45岁以下教师群体中,78%存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普通职场人群高出
《中国高校教师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45岁以下教师群体中,78%存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普通职场人群高出40%。
上海社科院的研究更是表明,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暴跌至53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20岁。
01 “非升即走”的重压预聘—长聘制(即“非升即走”) 已成为许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普遍制度。博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要过“非升即走”这一关,在3—6年的考核期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未达到要求者将不再续聘或转岗。
“单是3年内申请到一项国社科就很不合理,国社科申请竞争激烈,而且很看运气,有人可能一年就申请到了,有人可能10年都申请不到。”
2024年《中国科学基金》刊文指出,近年来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率呈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25%下降至2022年的17%,部分学科方向甚至下降至10%,申请难度越来越大。
就职于一线城市某高校的青年学者3年内需申请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才可以转预聘副教授,6年内申请到国自然的面上项目才可以转长聘副教授。
如果青年基金没拿到,那基本和面上基金也无缘了,因为你的简历会特别单薄。面上基金的申请更激烈,不限年龄,近些年很多学术大牛卷不动重点项目,也来卷面上基金。“简直是步步紧逼。”
02 压力背后的系统性根源高校教师压力的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体制性的复杂因素。
在“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评估的指挥棒下,教育经费的增加必然伴随后续问责的加强,各个学校都在比拼强势学科、追求世界排名的提升,压力传导至研究人员层面,就是量化指标的比拼。
”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之下的缩影。”新公共管理改革的特征之一,就是赋予公共机构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在公共管理当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绩效评估等理念。
更令人忧心的是,压力不仅限于青年教师。之前“非升即走”主要针对刚入校的青年教师,但不少“双一流”建设高校将“非升即走”范围扩大至副教授,不少教师直言“副教授也不能躺平了”。
而对那些拿下“教授”职称的教师,很多高校为调动其积极性,陆续开始实行年薪制。根据申请项目、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等科研业绩对其进行分级和评审,不同级别的年薪差异较大。
薪酬体系改革使得旧体制下的高校教师,也开始加入科研GDP竞赛。
03 扭曲的学术生态这种压力之下,学术生态正在发生扭曲。
“短期来看,论文数量和相关指标有所增加,但长期来看,可能有极大的风险。”量化指标驱动的“科研GDP主义”使得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为规避风险,教师倾向于做那些投入产出比高、周期短、成果可视化的“主流”研究,不太倾向于做那些周期长、风险大的原创性和跨学科研究。
调研发现,在新的考核制度下,人文社科领域教师学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变,由于学科属性不同,纯软科学的教师在探索一片未知地时,对耗时和成果的预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新的管理体制则让他们不得不加快文章发表速度,将大量时间投入写作、润色而非阅读中,为适应国际论文发表的标准去迎合西方的研究取向,并增加学术社交的时间。
“行政主导,科研至上”的考核让年轻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科研GDP主义”盛行,可能会推动高校教师只关注科研而不关注教学,忽略人才培养。
高压之下,不仅容易助推学术界的功利化倾向,还容易导致学术不端行为。2025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一批次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其中的不端行为包括违规打探评审信息、买卖论文、委托他人投稿等问题。
04 转机与希望在严峻的形势下,改变已经开始。
2025年,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针对实施预聘长聘制(非升即走)的高校提出,“要以培养和留用人才为出发点,科学设置预聘期,……引导青年人才安心工作、静心科研”。
2025年已有学校开始取消留任人数限制,改革后的制度不再限定留任人数,只要青年教师在行业内表现优异,即可获得长聘资格。
调整“升”与“留”的次序,从“先升后留”改为“先留后升”,即先获得长聘资格,再晋升职称。
对于“预聘—长聘制”而言,“非升即走的重点不是‘走’,而是‘留’。”
还有多所高校发布的招聘公告明确“不实行竞争性淘汰”、“无非升即走”,如中国海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
05 前路何在面对系统性问题,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
2025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议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破五唯”),建立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减轻青年学者的负担,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
“非升即走”的核心应该是扶持与激励,而非末位淘汰。实行预聘制改革,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要科学规划入职数量,淘汰率不能太高,安定人心;要科学确定考核规则。考核要求要让“青椒”踮起脚尖能够到;要以培养为主,辅以良好待遇;要组建有学术公信力的团队来保障评聘制度的运行,让评聘过程和结果有信服力。
对高校青年教师评价要充分尊重其职业身份特征。必须承认,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处于从学生向学者转变的适应期,现阶段他们有学术身份认同、工作岗位适应、职级晋升激励等多重需求。
事实上,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普遍面临如何平衡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投入,如何处理追求论文、课题等量化指标与潜心研究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化解学术追求与生活需求之间冲突等问题。
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院系,都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付出足够多的努力;“量力而行”,就是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切合实际。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破除“内卷”的方法。
改变的信号已经发出。教育部新政与高校的自我修正让我们看到了系统变革的希望。当科研不再是生命的负荷,而是智慧的探索,高校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才能真正迸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