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5年新鲜数据出炉:几万块咨询费换来的教训!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是在四年前的2020年填的志愿——那一年,全网自媒体几乎像开了生态狂欢一样,把“学计算机”吹成了人生唯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是在四年前的2020年填的志愿——那一年,全网自媒体几乎像开了生态狂欢一样,把“学计算机”吹成了人生唯一解。

我们回顾当时的互联网上的说法,不外乎:

“未来所有行业都需要程序员!”

“学计算机,一毕业就是年薪30万!”

“人工智能时代,你不学电脑就是被淘汰的那一批!”

“理工男才是时代的王者,文科都没出路!”

甚至还有一些所谓“志愿指导博主”,收取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咨询费用,为家长和高中生“精准推荐专业”。他们不用负责,不看周期,不看行业规律,只看流量和噱头。

而现在,四年过去了,数据摆在眼前。

📌现实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根据《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计算机类毕业生去向落实率:82.4%

全国平均:86.7%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 计算机就业率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甚至直接低于那些一直被调侃为“没出路的”文科专业:

历史学类:87.2%(比计算机高 4.8%)

外国语言文学类:86.9%(比计算机高 4.5%)

这就是现实。比外语都低,比历史都低。

你可以想象——四年前某个985的高分生说:

“历史专业?没有前途!”“文科能干嘛?翻译?讲故事?”“计算机才是新时代的石油!”

结果——现在历史就业率 87.2%,计算机 82.4%。

更扎心的还不止就业率,还有收入排名。

2022年薪资跌至全国第八

2023年直接跌出前十

排到了 第二十七位

有应届生说:

“现在很多公司实习不给钱,转正六千都难。”

当年计算机专业是“人类高质量毕业生”的象征,现在成了最卷、最难、最疲劳、最饱和、最内卷的一个行业。

📌那些误导学生的自媒体,不需要承担责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整个社会长期存在一个错误假设:

“自媒体人懂行业趋势。”

错。他们的动机不是对你负责,他们的动机是让你点进来。

他们的逻辑非常简单:

哪个话题能引爆焦虑,就讲哪个

哪个专业能引起争论,就吹哪个

哪种观点能让学生焦急,家长害怕,就推哪个

从不细究逻辑,从不审视数据,从不承担后果

在这个机制下,说:

“未来10年最赚钱的就是计算机!”能吸引多少点击?多少转发?多少点赞?

而说:

“专业选择因人而异,不能盲从潮流。”会有人愿意看吗?

你甚至可以想象四年前的对话:一个985学生说:“我喜欢历史。”自媒体博主说:“你真傻,学历史能干啥?你不如学计算机。”

然后四年后现实告诉你:

历史就业率:87.2%计算机就业率:82.4%

当初被嘲笑的文科生,反而更容易找到工作;当初自信的计算机高材生,开始焦虑、开始迷茫、开始怀疑自己。

📌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专业选择背后的逻辑

我们现在必须警惕一种危险趋势——把专业选择当成投资行为,把高考志愿当成买基金。

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

现在看似热门的行业,往往四年后会进入冷却期

而现在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可能刚刚进入慢热阶段

最重要的是,一个行业不是最终靠“学历”,而是兴趣、能力、持久投入

在巨大就业数据前,我们看到一个朴素的真理:

真正可怕的不是选错专业,而是选一个自己不喜欢、还挤满竞争者的专业。

📌计算机的现在,并不是失败,而是回归常态

我们必须澄清:

计算机不是“没前途”

也不是“彻底降温”

而是——回归正常竞争水平

过去的火爆,是一种泡沫:

互联网巨头大规模扩张

海量资本涌入

过剩岗位被制造出来

高薪被拔高

优越被 myth 化

而现在:

行业回收招聘

去泡沫

去伪需求

去低端岗位

去盲目扩张

这不是崩塌,而是退烧。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相信自媒体,而不相信自己?

选择专业,难道不应该考虑:

你真正喜欢什么?

你擅长什么?

你愿意花多少年深耕这个领域?

你有没有耐心?

你有没有兴趣?

你是否愿意做一辈子?

而不是听某个自媒体人说:

“未来最赚钱的是 AI。”

他根本不关心你四年后是什么样,他只关心今天的视频能不能涨粉。

高考志愿不是下注,而是自我探索的起点。

专业选择不能听信自媒体,更不能把人生交给流量预测。四年前被鼓动进入计算机专业的一代人,正在为整个社会提供一堂昂贵但宝贵的教育课:

选择专业时,最值得相信的人——永远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