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 王庚与第二任妻子陈剑趣
一张泛黄的婚纱照里,身着白色西装的王庚与温婉的妻子相依而立,两人眼角都带着浅浅的笑意——这张由孙女王冬妮精心保存的家庭照片,无声地击碎了网络上“王庚孤独终老”的传言。
“你在网上看到那些关于爷爷的文章了吗?能不能联系上作者,请他们更正一下错误信息?”几年前,住在德国的王冬妮接到母亲从美国打来的紧急电话。
电话那头,母亲语气急切地说,她在网上读到不少关于王庚的民国轶事,内容简直离谱。这些文章众口一词,说王庚与陆小曼离婚后终身未娶,晚年凄凉。
王冬妮听了真是哭笑不得。作为王庚的亲孙女,她比谁都清楚事实的真相。正是这些以讹传讹的故事,让她下定决心提笔为祖父写一部传记,把被历史埋没的真相重新挖出来。

图 | 王庚
西点走出的明日之星1895年,王庚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作为家中长子,他从小就知道要扛起责任,一心扑在学业上,几乎没什么玩乐的时间。
十五岁那年,这个江南少年告别故乡,北上考入清华学堂。仅仅一年后,他就以第十三名的好成绩考取庚款留学生,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
在美国,王庚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1915年,他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
当时世界局势动荡,虽然内心怀揣文学梦,但王庚更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他毅然放弃文学道路,报考了西点军校。
在西点军校,王庚的表现堪称耀眼。毕业时,校长亲自宣布:“王庚——总成绩第十二名,同时获得射击奖章。”
第二天的校报上,一篇题为《中国天才的军事誓言》的报道格外醒目,文中引用了王庚的毕业感言:“我将把所学全部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现代化,这就是我来西点的初衷。”
1918年,二十三岁的王庚学成归国。他很快进入陆军部,授少尉军衔。不出几个月,已经兼任工程营营长,晋升陆军中校。
1919年1月,王庚以海陆军顾问兼外交部翻译的身份,随团出席巴黎和会。他流利的英语和沉稳的举止,让在场的华人同仁不禁感叹:“真是后生可畏!”
婚姻的裂痕:从盛大婚礼到平静放手1922年10月10日,北京金鱼胡同的海军联欢社张灯结彩,人声鼎沸。二十七岁的王庚在这里迎娶了十九岁的京城名媛陆小曼。
这场才子佳人的结合轰动全城,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一代名花落王赓》的喜讯。中外宾客来了数百人,围观的市民把胡同挤得水泄不通。
岳母吴曼华满面春风,对亲友夸耀:“我家这位女婿,可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将才!”
但婚后的王庚和陆小曼,却渐渐显露出性格上的差异。王庚总是天不亮就出门,深夜还在灯下批阅文件。有一次,小妹忍不住问:“哥哥为什么不陪嫂子?”王庚摸摸她的头:“国家积弱,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加倍努力。”
而陆小曼渴望的是丈夫时时刻刻的陪伴。她习惯晚起,午后便去跳舞、听戏、打牌,过着京城名媛的社交生活。
1924年,随着诗人徐志摩的出现,这段婚姻潜藏的危机终于浮出水面。同是梁启超门生的王庚与徐志摩相识后,因都对英国诗人哈代的诗歌着迷,很快成了知己。
从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他总是举着哈代的诗集,兴冲冲地闯进书房:“受庆!这首诗只有你能懂!”天真的王庚哪里知道,这位师弟炽热的目光早已越过诗行,落在了他妻子身上。
不久,王庚调任哈尔滨警察厅长。陆小曼跟着去了没几天,就受不了北方的严寒,独自返回了北京。夫妻俩从此聚少离多,空间的距离,也让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1925年3月起,徐志摩对陆小曼展开了热烈追求。情书像雪片般飞进王家,拜访的次数也越来越密。
在这样的攻势下,陆小曼很快沦陷了。

图 | 徐志摩
体面的退出:离婚与污名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段婚外情很快传到了王庚耳中。
王庚给妻子寄去一封信:“如果还念夫妻情分,就立刻来哈尔滨团聚;如果心已另有所属,我绝不强留。”
陆小曼读完信冷笑:“好大的口气!我想去就去,不想去难道还能绑我去?”她把信纸揉成一团,在日记里愤愤写道:“这口气,简直像长官对下属下命令!”
她不知道,就在王庚写这封信时,书桌上还摊着孙传芳的密令——要求紧急采购军火抵抗北方军阀。这个男人同时承受着军国大事和家庭变故的双重压力。
1925年夏天,画家刘海粟做东,安排了一场“鸿门宴”,席间高谈“婚姻自由”。
王庚始终端坐不语,面色平静,心里却充满了荒谬感——在座的是他发誓要守护一生的妻子、待他如亲子的岳母、他欣赏的师弟、他敬重的画家。这些他最亲近的人,此刻却结成了同盟,只为一个目的:逼他退出。
王庚深吸一口气,决定保留最后的体面:“我不是不爱小曼,也舍不得失去她,但我希望她幸福。她和志摩都是艺术气质的人,一定意气相投。今后作为朋友,我依然可以关心他们。”
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嫁给了徐志摩。王庚托人送去厚礼和一幅字,上面写着七个字:“苦尽甘来方知味”。
多年后,有人问起这段往事,王庚平静地说:“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讲究的是无私付出,不是占有。既然她认为离开我能找到更大的幸福,我为什么不成全?”
然而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1932年2月27日,王庚被日军无理扣押。虽然三天后获释,舆论却已将他钉在“汉奸”的耻辱柱上。
军事法庭最终判他两年零六个月的徒刑。出狱时,这个曾经体魄健壮的西点军官,已被折磨得形销骨立。严重的肾病让他双腿颤抖,几乎站不稳。

图 | 陆小曼与徐志摩
迟来的幸福:家庭与传承1939年,四十四岁的王庚遇到了陈剑趣,并与之结为连理。这段感情给历经沧桑的王庚带来了久违的家庭温暖。
陈剑趣是位温婉秀雅的女子。在一张珍贵的家庭照片中,王庚身穿白色西装,身旁依偎着妻子。两人都望着镜头,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不久,他们的孩子相继出生——儿子王兴安,女儿王盛宏。家庭的温暖让王庚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1942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派出军事代表团前往美国求援,王庚随团前往。然而,到了埃及后,王庚旧病复发,于7月3日与世长辞,年仅四十七岁。
王庚按军官礼仪被安葬在异国。他的一生留下了太多遗憾,但至少走遍了万里路,看尽了世间百态。
孙女的使命:用笔还原历史真相端详着祖父母的合照,王冬妮常常苦笑:“如果祖父真的终身未娶,那我父亲王兴安和姑姑王盛宏从哪来的?我和姐姐又算什么呢?”
为了澄清这些以讹传讹的故事,更为了让世人看清“陆小曼前夫”这个标签背后,那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王庚,王冬妮开始撰写《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庚》一书。
作为王庚长子王兴安的二女儿,王冬妮是王庚名副其实的亲孙女。她拥有斯坦福大学古典学博士学位。查找史料,严谨地还原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样貌,正是她作为历史学者的专业所长。
在写作过程中,她翻阅了大量资料,走遍了与祖父相关的地方。从王庚的出生地无锡,到美国、欧洲的档案馆,她尽可能地搜集了家族成员对王庚的记忆,还联系了远在中国台湾的亲友。
王冬妮发现,在海外,特别是在美国的教育档案中,王庚的资料保存得相当完整。从这些档案里,人们可以看到,少年王庚是当时出了名的“学霸”。
西点军校的年刊《榴弹炮》曾为王庚写下一篇小传,文中提到,如果中国年轻人都像王庚一样,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一定会前程似锦。

图 | 中间为王庚孙女王冬妮
王冬妮希望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驱散传闻与流言,让人们看到王庚在“陆小曼前夫”这个标签之外的真实人生。
在王冬妮的笔下,王庚不再是那个沉默、刻板的军人形象,而是一个勤奋好学、有理想有担当的立体人物。
在开罗皇家医院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庚脑海中浮现的,或许不是陆小曼的背叛,也不是徐志摩的横刀夺爱,而是他十六岁那年,站在开往旧金山的邮轮甲板上,眼含热泪与家人告别的画面。
那个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少年肯定不曾想到,有朝一日长伴他左右的,竟会是北非的黄沙和烈日。
童年记忆中那个烟雨迷蒙、草长莺飞、小桥流水的江南,终究是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