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者小,用人者大,用师者王,用道者至无穷"这句话融合了多个古代典籍的智慧,主要源自《列子》和《尚书》的用人之道思想。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出处溯源
在《列子》中记载的用人之道为:"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强调领导者根据用人境界的不同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而《尚书·仲虺之诰》中也有类似表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直接对应了"自用者小"的出处。
"用道者,至无穷"是对道家思想的升华,与《鶡冠子》中"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的记载一脉相承,韩愈在《原道》中也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论述,将道义视为最高准则。
二、逐句释义
1、自用这小, 刚愎自用者终将局限渺小 ,出处:《尚书》"自用则小";2、用人者大, 善用人才可成就大业 ,出处:《韩诗外传》人吏辅弼论;3、用师者王, 以贤者为师方能称王,出处: 《列子》用师者王,领导者能够虚心请教、尊奉贤能之人为师,从而成就大业。4、用道者至无穷, 遵循道义可达永恒境界 ,出处:道家"道法自然"思想。

用师者王,这一理念在历史和现代都有许多典型案例。周武王尊姜太公为国师,文王逝世后,武王继位又尊姜太公为"尚父"。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开创了周朝近800年的基业。这种以师道相处的态度,正是"用师者王"的典范。商汤任用伊尹为相,尊为老师,伊尹辅佐商汤灭夏建商,成为商朝开国功臣。商汤对伊尹的尊重和信任,为商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齐桓公用管仲为相,尊称"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康熙皇帝在求学时,老师济世采用激将法教学,指出康熙的学问只能考中秀才。康熙发奋学习,最终在科举中中了探花。当济世要告老还乡时,康熙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尊重老师的良苦用心。
现代企业领导者中,任正非是"用师者王"的典型代表。他善于倾听专家意见,尊重专业人才,华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用人智慧。一些政治人物也践行"用师者王"的理念。他们聘请资深专家作为顾问,虚心听取专业意见,在决策时充分考虑专家建议,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用师者王"的核心价值:1、谦逊态度:领导者能够放下身段,虚心向贤能者学习。2、尊重人才:给予专业人才应有的地位和尊重。3、智慧整合:将他人智慧融入自己的决策中。4、持续成长: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这些案例表明,"用师者王"不仅是一种用人策略,更是一种领导智慧。历史上那些成就伟业的领导者,无不体现了这种虚心求教、尊重人才的精神。

三、核心思想总结
用人三境界:1、用师:谦逊求教于贤能(成就王业);2、用人:善用人才各尽其才(成就霸业);3、用道:遵循自然规律与道义(至臻化境)。通过"自用"与"用人"的对比,揭示领导者自我认知与事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与《孟子》"自以为是"的警示形成呼应。
"自用则小"出自《尚书·仲虺之诰》,原文为"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刚愎自用、拒绝听取他人意见会导致视野狭窄、事业局限。日常生活中,此类事件比比皆是,一些职场人士固守旧有经验,拒绝学习新技能,最终被行业淘汰;家庭成员间拒绝沟通,固执己见导致关系破裂;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拒绝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影响教学效果。公司管理中也不乏教训,诺基亚曾是手机行业的霸主,但管理层固守塞班系统,拒绝采纳安卓系统的建议,最终被市场淘汰。这一案例常被用作"自用则小"的现代商业典范。柯达公司虽然最早发明了数码相机技术,但管理层固守传统胶卷业务,拒绝转型数码化,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在历史和现代都有许多典型案例,值得深思。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军事才能出众但刚愎自用。他拒绝采纳范增的计谋,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不信任韩信等人才,导致他们投奔刘邦阵营;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败北,自刎乌江。项羽的失败正是"自用则小"的典型例证。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推翻明朝后,进入北京城后骄傲自满,不听谋士李岩等人的劝谏,纵容部下烧杀抢掠,失去民心。最终在山海关之战中被清军击败,迅速败亡。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多次拒绝大臣的劝谏。他执意征讨高句丽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全国性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四、概括性成语
"用道者至无穷"的具体实践案例解析
商鞅立木取信:通过兑现搬木赏金的承诺,奠定变法公信力;齐桓公归地:虽被胁迫仍恪守诺言,展现霸主对承诺的敬畏。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国外19年。公元前637年,重耳流亡至楚国时,楚成王以国君之礼款待他。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将来晋楚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将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晋文公在流亡时的一句承诺,在成为国君后仍严格履行,体现了"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为实现诺言,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约合现代37.4公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便追击前进。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用道者至无穷,遵循道义可达永恒境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体现了道义与永恒价值的深刻关联。这一理念在历史长河中通过无数实践案例得到验证,并在哲学与宗教层面获得丰富阐释。周武王伐纣:商纣王推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而周武王行仁政、用贤能,最终在牧野之战中获得诸侯支持,建立周朝。这一案例展现了"得道多助"的历史明证。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赢得民心,而项羽刚愎自用失去支持。汉朝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创"文景之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隋炀帝过度劳民伤财导致民变,李渊开仓放粮、礼贤下士得到广泛支持建立唐朝。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典范。

《资治通鉴·魏文侯书》,称《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掌管山林的虞人(负责管理山林苑囿的官员)约定在特定日期一同打猎。这个约定是魏文侯亲自与虞人商定的,体现了对基层官员的尊重。约定的当天,魏文侯正在宫中与群臣宴饮,兴致正浓时,天空突然降下暴雨。按照常理,这样的天气显然不适合进行狩猎活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魏文侯却想起了与虞人的约定。他毅然决定"命驾将适野",准备亲自前往告知虞人取消当日的狩猎活动。左右大臣十分惊诧,纷纷劝阻:"大家正喝得开心,且此刻大雨倾盆,君侯这是要去哪里?"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魏文侯却想起了与虞人的约定。他毅然决定"命驾将适野",准备亲自前往告知虞人取消当日的狩猎活动。
左右大臣十分惊诧,纷纷劝阻:"大家正喝得开心,且此刻大雨倾盆,君侯这是要去哪里?",魏文侯神情严肃地回应:"我与虞人约好了今日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但怎能因为自己正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他强调:"我既然与人家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有乐子,我怎能失信于人呢?"。最终,魏文侯终止了酒宴,冒雨亲自前往虞人处说明情况,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这一举动深深震撼了在场的群臣和后人。

根据核心思想,可提炼以下成语体系:
用人智慧
知人善任(体现"用人者大")
虚怀若谷(对应"用师者王")
遵道秉义(诠释"用道者至无穷")
自用警示
刚愎自用(直指"自用这小"的弊端)
自食其果(描述自以为是的结果)
境界升华
大道至简(道义的最高追求)
天人合一(无穷境界的哲学表达)
这些成语共同构成了从用人方法论到哲学境界的完整认知体系,与原文"自用-用人-用师-用道"的递进逻辑高度契合,既包含实践智慧,又蕴含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