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凭什么成为袁术东山再起之地?袁术为什么与陶谦起冲突?

熠彤说历史 2024-03-14 09:20:56

193年春夏袁术在逃亡淮南的路上,是可以谋取途中更富饶的沛国的。

路途更近,而且沛国比陈瑀实控的寿春一带,强大得多,似乎更利于东山再起。

然而他并没有,说明淮南相对于沛国更有优势。

淮南的地形

所谓淮南是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江淮平原。

在汉末三国并不特指九江郡,而是扬州的九江、庐江,徐州的广陵三郡大部,及徐州下邳国西南角淮河以南部分。

这一大片区域东临大海,西边是连绵的大别山,西南角的庐江郡寻阳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豫章郡柴桑县(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扼守长江口,对上游荆州的刘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淮南地形)

南边是宽阔的长江,北面有壮美的淮河与中原大地相隔。

这在当时,是一个四周都有保护,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因为当时的江南还没有得到大力的开发,江淮之间还没有成为南北交战的夹心饼干。

当时的扬州和江南

经过后来孙吴和两晋对江南的大力开发,有了与北方势均力敌的实力,淮南之地才常常沦为南北战争的缓冲地带。

而在袁术到淮南的汉末,扬州发展的重心是在长江北边的九江郡、庐江郡。

州治所寿春,也设在九江郡。

江南的丹阳郡、吴郡、豫章郡北部虽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和北方大郡相比,还远远落后,人口也相对稀少得多。

(后来袁术的基本盘和外围)

正因为开发力度不够,当时的江南虽然幅员辽阔,但却几乎为蛮荒之地,保持了原始的地貌。

故民风彪悍,丹阳郡盛产能打的精兵,到处盘踞着蛮夷和山贼。

因此包括袁术在内的中原诸侯,并不太重视江南。袁术将其视为构不成威胁的后方,对其征讨也只是派去了年轻的孙策,及有限的兵力。

袁术在淮南的基础

192年十二月,袁术在与袁绍争夺扬州刺史人选的博弈中获胜,派去了下邳陈氏的陈瑀为扬州刺史。(裴注《三国志·袁术传》案《英雄记》)

当时的九江太守是会稽周氏三兄弟的老二周昂,丹阳太守是老大周昕,都属于袁绍阵营的人。

191年为袁绍偷袭孙坚豫州阳城的,正是周氏兄弟。

(陈瑀被周氏兄弟阻隔在寿春一带)

也就是说,陈瑀虽为扬州刺史,但受周昂、周昕地盘所阻,政令难抵长江之南。

实际影响力范围被阻隔在寿春一带,只控制了九江郡的北端。

但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袁术来说,有这个基础已经够了。

等他的人马到了寿春,足以和陈瑀一起,消灭周氏兄弟,实现取淮南东山再起的目标。

淮南目标与陶谦的冲突

但徐州牧陶谦,不会愿意看到自己南边崛起一个大势力。

并且袁术要占取淮南的地利,就需要得到徐州的广陵郡,才能依托淮河阻挡中原势力,其战略发展方向,势必将迟早与陶谦产生冲突。

这是让陶谦无法接受的。

(历史上的陶谦不是演义那样的老好人)

袁术和陶谦,虽同为公孙瓒的盟友,都与袁绍为敌过。

前豫州刺史孙坚派去,助陶谦剿灭徐州黄巾军的朱治,此时也还在徐州。(《三国志·朱治传》)

但在192年十二月,仍在南阳的袁术,与袁绍争霸已明显失败,南阳眼看要被刘表夺走的时候。

陶谦借助朱儁组建了个反李傕联盟,随着袁术对豫州影响力的下降,把手伸进了豫州,拉走了汝南太守徐璆、沛相袁忠的两个大郡国。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当时袁术疲于应对袁绍、刘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陶谦挖墙脚,但不爽的种子播下了。

二人的关系,已经微妙。

(南逃的袁术更如同丧家之犬)

随着袁术丢南阳,在兖州被曹操打得狼狈逃窜,一败再败,如同丧家之犬。

此时强大的陶谦,已完全无惧袁术​。

关东诸侯本来除了公孙瓒,就没人待见袁术,此时仓皇南逃,无立足之地的袁术的死活,恐怕连公孙瓒都毫不关心了吧!

而对于陶谦来说,无疑彻底消灭袁术,在豫州取而代之,比让他在身边再次崛起构成威胁,​更符合他的利益。

陶谦围堵袁术

这个小标题很唐突,别急,听我慢慢解析​。

原沛相袁忠,突然因“天下大乱”看破红尘,弃官跑到江南;依托陶谦的陈珪,突然成了沛相;袁术逃到淮南,必然会经过沛国​。

(袁忠的沛国不乱,何所谓天下大乱?)

这三个事件交织在一起,有理由相信袁忠眼里的“天下大乱”,是沛国大乱。

他遭受到了多方压力,不得已才弃官远离这个是非之地,既不投“再堂兄弟”袁术、袁绍,也不就近依附反李傕联盟的发起者陶谦​,而是跑到了王朗的扬州会稽郡。

这就说明袁术、陶谦都是这场沛国​之乱的参与者。

而根据“谁受益最大,谁嫌疑最大”的原则,以陈珪为沛相,直接吞并了沛国的陶谦,是这场沛国变故的​策划者。

有可能在袁术离开沛国,南去​寿春的路上。

也有可能袁术还在袁忠的沛国时,陶谦就与袁术进行了一场博弈,以袁术失败继续南下结束​。

(陶谦吞并沛国)

陈珪是陈瑀的堂兄,陈珪已取了沛国,或者得知陈珪即将得到沛国,阻住袁术的退路​。

这才会给陈瑀反水,阻止袁术到寿春的勇气。

袁术去寿春被阻,如果袁忠还在沛国,退回去休整下再南取寿春当才是正常操作,而袁术却在淮南冒着风险苦战,​有违常理。

只能说明,到淮南的袁术退不回沛国了,沛相已是陈珪​。

退一步,不考虑袁忠在192年十二月还加入了陶谦的联盟,为什么几个月后突然觉得“天下大乱”弃官,袁术途径沛国时,沛相已是陈珪。

这样的话,下邳陈氏不在沛国对袁术动手,而是等袁术被“夹在”淮南后再动手​。

更证明了陶谦和下邳陈氏的大阴谋,就是要把“没有补给的袁术”围堵在淮南,粮尽后让他军队自散​。

(扬州刺史陈瑀阻止袁术到寿春)

所以陈瑀只是“拒术不纳”,与他耗,没有将赖着不走的袁术消灭的意思。

而陈珪、陶谦也没有直接出兵南下,一举将其消灭​。

陶谦、下邳陈氏合力,此时要弄死袁术很容易,但他们需要顾及出兵的正义性,不能让豫州人寒心,不让让公孙瓒、徐璆、孔融、应劭等盟友猜疑​。

把袁术堵在淮南自灭,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沛相陈珪是陈瑀堂哥)

同样是一个“师出有名”的问题。

后来袁术在寿春立足后,敢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为“徐州伯”(《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正式和陶谦这个“徐州牧”争夺徐州领土。

抛开原因先不谈,同为公孙瓒的盟友,袁术攻打陶谦,​是不得人心的。

但如果不是陶谦逼得他“几近灭亡”,袁术何需多此一举打出“徐州伯”的旗号,不顾“师出有名”直接去抢徐州地盘不就好了​?

这就是说明陶谦想逼死袁术,天下人都看得明明白白,堂堂正正地打出“徐州伯”的旗号复仇,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

故很有打这个旗号的必要性。

陈瑀阻袁术到寿春,而袁术却要攻打陶谦,这个逻辑就清楚了。

陶谦才是下邳陈氏搞袁术的,幕后操控者。

总结

搬个家不容易,再创业也不容易啊!

袁术之所以能成功地再次东山再起,与他正确地选择了淮南,有很大的关系,但也因此与陶谦产生了冲突,被逼得陷入绝境。

看上去依然长路漫漫,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架不住袁术天生贵胄,就是受上苍宠爱,他的成功总是充满幸运。

0 阅读:41

熠彤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