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一场新品发布会上情绪激动地剪开公司最新发布的智能机器人腿部结构,以回应近期网络上沸沸扬扬的“机器人内藏真人”质疑。这一戏剧性场景迅速引发全网热议,背后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面临的技术信任危机与舆论挑战。

事件源于三天前某社交平台上一段热传视频。画面中,小鹏汽车旗下“鹏行智能”研发的第四代人形机器人“小白龙”在演示自主避障时,膝关节处疑似出现不规则抖动,有网友通过慢放镜头指出“机械结构缝隙中可见皮肤纹理”,相关话题#机器人里蹲着个真人#随即登上热搜。尽管工程师团队第一时间发布技术文档解释“抖动源于新型仿生关节的阻尼调试”,但质疑声仍持续发酵,甚至衍生出“小鹏用真人冒充AI节省研发成本”“机器人行业集体造假”等阴谋论。

在7日上午的“鹏行智能生态发布会”上,何小鹏原本按计划展示机器人量产时间表,却在问答环节被记者直接质问“是否敢现场拆解验证”。沉默数秒后,他拿起准备好的角磨机走向展台中央的机器人原型机:“有人说我们在用魔术,今天我们就用最原始的方式证明。”随着火花飞溅,机器人右腿外壳被切开,露出内部精密的伺服电机、碳纤维骨架和线束结构。特写镜头中,何小鹏手指微微发抖:“这是价值27万的实验室样机,但比起企业信誉,它不值一提。”

被拆解的“小白龙”腿部展现出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典型技术路径:采用谐波减速器+力矩电机的混合驱动方案,膝关节处的“异常抖动”实为模仿人类步态的主动柔顺控制算法。多位现场专家向媒体证实,其内部结构完全符合机电一体化特征,不存在任何人工操纵空间。然而这场风波暴露出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鸿沟——部分观众期待的是科幻电影中完全拟人的“钢铁躯壳”,而现实中的双足机器人仍处于蹒跚学步阶段。

事件后续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科技博主普遍赞赏小鹏的强硬回应方式,认为“用破坏性实验证伪是工程师精神的体现”;但社交平台上仍有声音质疑“提前准备好的切割表演”“为什么不随机拆市场在售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媒体对此事报道角度迥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聚焦中国企业应对公关危机的敏捷性,而某日本媒体则标题耸动——《中国机器人产业遭遇“特修斯之船”式信任危机》。
这场风波背后是AI商业化落地过程中的经典矛盾。一方面,为提升产品亲和力,企业倾向于给机器人赋予拟人化外观和名称;另一方面,过度拟真又容易引发“恐怖谷效应”。波士顿动力前工程师在推特上评论:“当机器人开始像人类一样行走时,人们首先怀疑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里面是否藏着个侏儒。”这种信任困境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今年8月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就因演示视频剪辑问题遭遇类似质疑。

小鹏事件或将成为行业分水岭。何小鹏在朋友圈写道:“剪开机器人腿的那一刻,我们剪掉的是对市场教育的幻想,中国科技企业必须用更笨的方法赢得信任。”这场始于网络谣言的闹剧,最终演变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直面公众质疑的典型案例。当技术进化速度超越大众认知边界时,企业不仅需要突破实验室里的技术瓶颈,更要学会在舆论场的聚光灯下完成“自证清白”的高难度动作。在AI与人类共生的未来,这样的信任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