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调研行|李进:雕刻时间

人民网 2024-05-18 22:14:17

编者按

采访,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人民网“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来到老工业基地辽宁。在这里与我们相遇的,是一批活跃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年轻人。他们或是打造大国重器的工程师,或是机器人、芯片等新兴产业的弄潮儿,或是把老字号做出新高度的手艺人。与父辈相比,他们有着更多的冒险精神,有着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着平视世界前沿的开阔眼界,更有敢于瞄准世界第一的好胜心。

与这些年轻人相遇,我们能够感受到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向“新”突破的勃勃生机。

直径0.08毫米,这是孔雀手表机心其中一根齿轴的直径尺寸。

来到丹东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5楼的研发中心,公司设计部联席部长李进正在显微镜前检测一款新型手表机心。

这款机心直径30.5毫米、厚6.5毫米,由288个零件组成,其中最小的直径只有0.08毫米。显微镜下,李进要把这些零件组合在一起,旋转、带动、咬合……全神贯注的李进,仿佛是在雕刻“时间”。

检验零部件运用情况。 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李进站起来跟记者逐一握手,“我发现只有两位记者同志戴的是机械手表,其它几位都是智能手表。”来到孔雀表业工作15年,李进养成了见人先看表的习惯。

这是一家有着67年历史的老厂,就像很多东北的老企业一样,有过辉煌历史,也经历过起伏曲折。1986年,这家企业的手表产量达到385万只,位居全国第二。丹东由此与上海、天津并称为国内三大手表生产基地。那一年,李进才刚刚出生。

“我父母结婚的时候才各自买一块手表,那是家里的大件!等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普通的石英手表都便宜得能论斤卖了。”2009年李进进厂时,孔雀表业刚刚改制,市场变化汹涌而来,求生存、谋发展,唯有创新。担子压在了李进身上。

刚进公司,李进被分配到技术中心,“我当时很着急,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了。”那段时间,李进每天除了工作、吃饭,就是练习拆解手表、画图。“当时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画图!”他笑着说。

长期以来,机心一直是我国高端手表产业化的瓶颈,手表机心直径小、厚度薄、功能多,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美观、精准,需要突破的难题很多。

2021年11月,公司成立某新型机心项目组,李进任总设计师。设计一块小小的机心300多张图纸,各种尺寸容不得半点马虎。“从前期准备到样机试制成功,用了大概15个月的时间,但是我们感觉像是过了30个月,我们把一分钟掰成两半,都刻在了这块表里。”李进说。

打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设计图,李进介绍说:“这款机心零件总数减少40%,但计时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机心延续走时70小时。一款手表机心,我们取得了12项专利。”

“最近这十年我们真是一天没闲着。”十年来,孔雀表业保持着平均每年4款全新产品、20项技术改进的研发速度。聊起这一项项亮眼的数据,李进非常自豪。

初夏时节,树木葱郁,产业园区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车间外墙上,“工匠精神”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采访结束,李进大步流星返回研发中心。

“咱们做手表的,都珍惜时间。”李进回过头跟记者告别。(赵强 李娜 那其灼 王斯文 邱宇哲 周颂雪 汤龙 孝媛 李根 万能 张素玲)

(责编:王斯文、汤龙)

2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