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后,三棱刺刀为何被“禁”了?只因另一件神器横空出世

文史达观 2024-03-17 21:03:36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那一战,我军不仅只用了1个月就全面击败了越军,还给越军留下了长久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尤其是一场白刃战,我军以全面装备的“三棱刺刀”给越军留下了心理阴影。

战后越军幸存者回忆说,“宁可战场上中弹,也不愿被中国三棱刺刀刺伤”。只因中弹只要不在要命部位,还有生存可能,但被三棱刺刀刺伤,必死无疑。

巧合的是,越战之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再没使用过“三棱刺刀”,以致于后来坊间有传闻,正因三棱刺刀的“狠毒”,越战后被国际组织“禁用”了。

然而这一传闻并非真实全面,关于其背后的真相,还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中国“56式三棱刺刀”

刺刀,是一种可装卸在单兵长管枪械前端的冷刺杀兵器,由刀柄和刀身两部分组成。

刺刀,最早起源于法国,主要为火枪手准备。只因当时的火枪没有如今方便,每放一枪后,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火药填补。

这时候如果敌人或猛兽冲上来,火枪手时常无计可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刺刀才横空出世。19世纪后期,刺刀一般在20寸以上,后来改进至不到15寸。

关于我军建制刺刀的发展,最早使用的还是苏联援建时期生产的“53式黑四棱刺刀”。顾名思义,四棱刺刀有四个棱槽,当时为枪身一体式设计,不可拆卸。

而三棱刺刀,是在四棱刺刀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因搭配使用在56式步枪上,故而在我国被称为“56式三棱刺刀”。

56式三棱刺刀与“53式黑四棱刺刀”一样,都是枪身一体化设计,不可拆卸。使用时甩一下枪管就可弹开,用完后可折叠在枪管之下。

当时我国之所以将四棱改为三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解放初期我国经济环境欠佳,为了节约钢材特意进行了修改。

一般情况下,制造三个四棱刺刀所使用的钢材,可以制造4把三棱刺刀。

在越南战场上,我军全系装备的是三棱刺刀,正是那一战,让我国的“56式三棱刺刀”扬名立万,令世界各国震惊不已。

核心是因为,三棱刺刀有着几个独特的优点:

1、被刺后,伤口难以愈合。

被三棱刺刀刺后,是一个锥形的伤口,比双面的“一字型”伤口更难愈合。且由于创伤面较大,会血流不止,如果救治不及时,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2、表面一层“砷”

当时为了防止刀身反光及生锈问题,我军在三棱刀身表面涂了一层“砷”,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核武器”主要原料。

众所周知,砷是一种有毒腐作用的物质,一旦与血液结合,将会使得伤口发炎,极难愈合。

3、三棱刀,硬度高

与常规双面刀相比,三棱刺刀的刀刃更坚硬,不容易弯曲或折断,也就是说更锐利、更锋利。这不仅在战场上节省了时间,更避免了刺偏的现象。

“三棱刺刀”被禁真相

正是基于以上诸多优势,在越战中,三棱刺刀立功不小,也成了越军心中最忌惮的存在。

然而,自越战后三棱刺刀便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正因如此,有很多人以为,三棱刺刀太过霸道,太过残忍了,被国际组织禁用了。

其实,这种说法是十分不客观的。要知道,在世界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中,威力比三棱刺刀大、残忍程度远超三棱刺刀的武器比比皆是。

但那些武器都没有被禁,56式三棱刺刀怎么会被禁呢?其实究其根本,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时代进步被淘汰

三棱刺刀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缺陷,那就是它的功能太少。除了“刺”“挑”“拨”,几乎再没有别的功能了。

随着时代发展,军队需要的是一款同时具备刺、割、切、锯、劈等多功能的军刺,由此三棱刺刀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其中,95式军刺就是这样典型的代表。

2、使用范围缩小

在现代军事发展的背景下,军刺这类单功能武器的作用越来越小。

在现代多军种联合作战体系下,陆军除了侦察兵、特种兵之外,很少有机会与敌人面对面拼刺刀。因此,军刺在军队中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考虑到军队的某些特殊需求,我军仍保留了具有多种功能的军刀,而三棱刺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刀,所以慢慢被取代掉了。

现如今,三棱刺刀早已成为历史,但身边关于它的传说还一直在流传,这也足以见证其背后为我国做出的诸多贡献。

文史君相信,即使再过十年、二十年。针对三棱刺刀的佳话,还会一直被传颂下去。

读者们,关于“56式三棱刺刀”,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4 阅读:3335
评论列表
  • 2024-03-22 22:26

    现在不都是无人机了嘛?刺刀刺谁?

  • 2024-03-23 18:38

    武器少且落后才拼人拼刺刀,现代的手刃实用

  • 2024-03-18 10:01

    刺刀被禁的真正原因是全自动步枪的出现使拼刺刀成为自杀。

  • 2024-04-04 12:51

    作者有些地方胡咧咧, 砷:砒霜也,涂在刀身上下雨被冲掉了?? 少了劈的进攻招数?少了切的功能!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