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信号传递、运算及释放功能的电池驱动DNA机器人。

由慕尼黑大学、埃默里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类基于可重构DNA折纸阵列的新型自主纳米机器人。这些纳米机器人以互联的双态DNA单元网络为基础,其阵列可被编程以响应环境信号。
研究作者指出,此类可重构阵列由柯永刚实验室于2017年首次提出。历经多年对阵列节点转化机制的研究,其作为功能性机器人系统的潜力不断拓展。
“我曾提出设想:通过染料淬灭对与单分子光谱技术观测阵列中单个节点的状态,从而解析其转化规律,”共同资深作者菲利普·蒂内菲尔德表示。
可编程多级纳米机器人
这项发表于《科学·机器人学》的研究,实现了直接利用DNA结构自身储能驱动的分子级可编程多步任务。近年来合作团队系统分析了DNA阵列的形态变化机制与控制方法,并于2024-2025年连续发表两篇关键论文,深入揭示了节点序列在纳米阵列转化中的作用机理。
突破性进展来自慕尼黑大学博士生菲奥娜·科尔与玛蒂娜·普法伊费尔。他们意识到柯永刚开发的折纸阵列可视为可编程硬件系统,每个节点都能作为独立单元运作。“菲奥娜和玛蒂娜发现了可重构阵列实现多级功能的独特潜力,”蒂内菲尔德强调。
研究团队提出将各节点改造为可搭载“锁定单元、延时单元、信号单元或货物释放单元”的组件,形成控制DNA硬件的“软件层”。这突破了传统DNA折纸系统仅能实现双态运行的局限。
纳米尺度的自主驱动突破
研究人员还演示了通过预载触发DNA链将能量以分子应变形式储存的技术。柯永刚形容该成果为“纳米尺度的‘电池驱动’机器”,并补充道:“这种阵列的独特之处在于能预存能量实现自主工作,类似通过蓄能发条驱动的玩具车。”
在包含数十个互联“反节点”的纳米阵列中,每个节点经改造后可执行特定任务。单元间的互联特性使得信号级联与结构变换成为可能。实验证实各节点能独立运作,按指令触发信号或释放微量货物。
“通过测试优化各功能单元并将其集成至纳米阵列,最终实现了这款可编程自主纳米机器人,”柯永刚表示。研究团队将该系统类比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通过编程工具动态配置硬件功能。
医学诊断应用前景
尽管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该系统的特性使其具备医疗应用潜力。与多数仅能处理核酸的传统DNA纳米技术不同,它可与蛋白质、小分子乃至光信号广泛互动。基于变构分子过程的储能自主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边界。
研究团队计划针对不同环境优化纳米机器人,并探索新型供能方式。“我们正尝试通过布朗DNA计算解决纳米机器人供能难题,”蒂内菲尔德与柯永刚透露,未来版本可能采用光驱动方案,或将二维平面结构升级为全三维系统。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