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徐州,古称彭城,它因扼中原地区的南北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1949年,那些早已被史学家们记录在史籍中的惊天动地的情节,又将在这片土地上再现!
今天来讲一讲,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这三大战役中,哪场战役的含金量最高呢?
笔者个人感觉,淮海战役的含金量最高。
理由如下:
先说辽沈战役,1948年的时候,在东北战场,国民党的军队已经被压缩在锦州,沈阳和长春三个地方,其余地方几乎都是东北野战军的地盘。
开战之前,101拥有七十万正规军,三十万地方部队,手握百万大军。
国民党在东北地区,只有五十五万军队。
无论是在士兵数量、群众基础和地盘大小,101都占据一定的优势。
再说说平津战役,四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兵锋直至平津,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士气上,甚至是武器装备上,都要强于平津战役的敌人。
打赢平津战役,也是理所应当。
唯有淮海战役跟其余两大战役不同。
首先是人数上的差距。
参加淮海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加在一起的人数只有六十万,国民党却有八十万大军。
其次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
参加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队,大多数都是国军中精锐中的精锐,有些军队甚至全部配备美械装备。
中原野战军经过大别山的苦战,装备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差的,华东野战军的装备虽然比中原野战军要强一些,也没强哪去,他们的装备跟国民党的军队是没法比的。
最后是不占据地理优势。
淮海战场处在一个大平原上,国民党的军队机械化程度高,在平地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解放军只能靠两条腿跑,两条腿当然跑不过四个轮子的。
尽管在这些不利因素下,解放军还是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歼灭了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就连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也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灭。
以少胜多,以弱打强,堪称教科书式的歼灭战。
如果说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的含金量更高,那么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
在三大战役中大放异彩的两大将帅,一个是101,另一个是粟裕。
他们都被后世称为战神,那么,他俩谁的指挥能力更强一些呢?
101指挥的特点是,谨慎,小心,精于计算,轻易不出手,出手就能给敌人致命一击,他属于那种靠的住,不一定能打胜,但绝不会惨败的指挥风格。
粟裕指挥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善于计算,鬼点子多,经常冒险,但几乎每次都能险中求胜,用一个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秀。
这十个字可以很好的形容他们的作战风格——顺境看101,逆境看粟裕。
他俩的指挥风格有点像历史上的两个人,卫青和霍去病。
101是卫青,粟裕是霍去病。
他们到底谁更厉害,谁都无法给出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是共和国两把非常锐利的锋刃,都是举世无双的战神。
回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我党能打败国民党,除了粟裕指挥水平高,中野和华野的士兵骁勇作战之外,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红色特工。
最近,于和伟主演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这部电视剧让我们知道了“特工”的伟大,也让我们知道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在淮海战场中,也有一位像“吴石将军”一样的特工,他叫郭汝瑰,是当时我党按插在国民党内部最高级别的特工,深得蒋介石器重,淮海战役期间位居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几乎所有的作战指令都会经过他的手才能发出去。
也就是说,有他在,我党就能掌握国民党国防部的一举一动,相当于开了上帝视角。
第二:国民党将帅不合。
国民党将帅不合,这件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之前的北伐时期。
那时候,各大军阀混战,蒋介石作为最强大的一个军阀,将各个军阀打败,才成为政府首脑。
各大军阀虽然认蒋介石做“老大,”可他们大多数是口服心不服。
别看蒋介石手里的军队多,能无条件听从他指挥的人,只有他手下的中央军,其余其他军阀,很多时候,蒋介石也无法调动。
这种情况直到解放战争期间,也没有得到缓解,甚至等到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省的时候,在弹丸之地,国民党依旧派系林立,争来争去。
我党这边叫淮海战役,国民党那边管这场战役叫徐蚌会战。
原本,蒋介石本想让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指挥徐蚌会战,可这次参战的部队,大多都是蒋介石的嫡系,白崇禧是桂系出身,他很难调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如果他无法调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这场战役多半会失败,一旦失败,蒋介石又会把战败的责任推到白崇禧身上。
白崇禧可不想当这个怨种。
其次,桂系“一哥”李宗仁一直觊觎蒋介石的位置,他想让蒋介石打败仗,趁机让蒋介石下野,他自己取而代之。
所以,李宗仁不让白崇禧指挥徐蚌会战,特别希望蒋介石战败。
蒋介石气个半死,却无可奈何。
白崇禧不挂帅,蒋介石细数他手下的这些人。
是蒋介石的嫡系,资历深,能调得动中央军嫡系军队的将领,能力不行。
能力强的人,资历浅,无法调动中央军的嫡系军队。
他堂堂政府首脑,竟然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