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HIV抗病毒治疗的推广,越来越多的HIV 感染者获得了更长的寿命。然而,HIV感染者依然受到社会中许多人的歧视和污名化。
在长期疾病及其引发的社会压力下,HIV感染者相较于普通人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又或者失眠、多梦等负面状态。这些沉重的精神负担,使感染者持续地陷入“精神内耗”的困境,甚至走向生命的绝路。

数据显示,中国HIV感染者中抑郁和焦虑的比率高达53.8%和41.1%,精神疾病或精神健康不佳甚至成HIV感染者自杀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自杀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20.9倍。
许多感染者时常忽视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或者更倾向于把这方面问题归咎于疾病本身或其他社会因素。原因也可能是他们正在使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部分药物容易诱发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
因此,需帮助HIV感染者优化治疗,减少或消除药物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
“感染者出现精神内耗的问题,通常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从单一的层面分析和判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教授指出,首先,HIV感染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HIV病毒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或白细胞跨越血脑屏障,一旦侵入大脑,病毒便会在其中进行繁殖并藏匿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引起大脑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炎症,进而造成CNS神经元受损,脑白质的完整性或遭破坏,最终引发认知障碍、抑郁等其他症状。

所以,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尽早抑制HIV复制,阻止疾病进展,避免病毒对身体造成更多的破坏。
“一些抗病毒药物引起的CNS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研究显示,某些抗病毒药物也可能因中枢神经毒性,导致神经精神疾患的发生或加重,且其相关症状可能不会随着时间而得到缓解”,张彤教授分享,“同时我们发现,CNS不良反应也是HIV感染者治疗不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比例甚至高达62.3%。
HIV治疗效果是非常依赖感染者服药依从性的,很多HIV感染者可能本身对长期治疗就有抵触情绪,如果药物再加剧他们精神健康问题,那对治疗的影响是巨大的。
“张彤教授强调,一旦感染者察觉到自己可能出现了精神问题,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交流,以便医护人员能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方案的优化,避免类似的悲剧上演。
张彤教授强调,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实现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已然成为当下HIV感染者追求的治疗新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倡导也将提高HIV感染者的生命质量作为对HIV感染者重要的关怀和支持目标,对于专科医生来说,应当尽早识别药物引发的CNS问题,及时调整HIV感染者的治疗方案,或在启动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就尽可能地为感染者提供比克恩丙诺等对CNS影响小、副作用较少的药物。

张彤教授还提到,多学科会诊在保障HIV感染者的精神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鼓励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感染者,到专科门诊向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并与医生紧密沟通。
专科医生会共同评估感染者状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规避药物间相互作用。此外,希望社会能给予HIV感染者更多关爱和包容,减少对他们的污名化和精神压力。
张彤教授强调,现如今,创新治疗方案、多学科医生的紧密协作以及社会的包容关爱,帮助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摆脱焦虑和“精神内耗”的困境,走向更优质的生活。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