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男子,能在一所大学堂而皇之地当两年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项目负责人,这事听上去像段子,但偏偏在现实里发生了。而事件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他竟然没有被同事发现。
我们习惯把这类事件归结为“校方审核不严”“骗子伪装精妙”,但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连和他朝夕相处、开会、喝酒、共事的同事都没有拆穿他?
很多人会以为学者之间常常深入讨论学术,只要聊两句专业问题,骗子便无处可藏。但事实恰恰相反:骗子之所以能骗两年,是因为他冒充的身份,恰好是最难被同行质疑的那种人。

外行以为学者天天讨论学术,实际上——除了固定合作团队,学者之间聊学术是极少发生的。
为什么?因为学术是门“熟人经济”:
真正的科研讨论只发生在项目组内部;
同事之间就算天天喝酒,也未必谈专业问题;
大多数研究方向相距甚远,你根本听不懂对方在干啥;
就算听不懂,你也不会怀疑对方是否真的懂。
我一个教研室的同事整整七年,天天见面一起开会、吃饭,却到第八年才知道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我都惊呆了。研究人员之间的日常互动,其实远比外人想象的“浅表”。
所以郭伟的同事之所以没有发现破绽,不是因为同事愚蠢,而是因为:
学术圈本来就不是那种随便一句话就能暴露专业水平的地方。
你不和他同做实验、不参与他的项目、不讨论他的细节,你根本不知道他是真懂还是瞎编。

有人问:如果同事主动找他学术合作呢?会不会暴露?
恰恰不会。
真正的大牛一般都有固定合作团队,资源、项目、论文名额都是稀缺的。你要是主动靠过去,大牛通常会很礼貌但疏离地说:
“我现在项目都排满了。”
“我们团队系统比较封闭。”
“方向不同,以后有机会合作。”
“你们方向也很不错,可以继续深耕。”
郭伟如果稍微模仿一下这种“高位学者的距离感”,同事反而会觉得“这是正常的”。
他只需要:
微笑
谦虚
委婉拒绝合作
不深入讨论
偶尔示意“在忙大项目”
同事自然会认为——他是大牛,不缺合作,本来就不愿意带外人。
在中国学术圈,大牛拒绝合作是常态,同事因此不会怀疑,反而会自我反省:
“是我不够资格,是我沾不了他的光。”
骗子甚至不需要演技,学术圈已经自动帮他完成这一套解释。
他冒充的是“大牛”,而大牛最不容易被揭穿学术圈里有一个潜规则:越大牌的人,越没人愿意主动去怀疑他。
郭伟冒充的身份是:
MIT 博士
国际 AI 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国家级项目负责人
某高校的“归国顶尖人才”
这种光环加持下,他周围的同事更多是“抬头仰望”,而不是“低头审视”。你会怀疑一个“首席科学家”的学术造诣?你敢质疑一个领着五百万科研经费的大牛到底懂不懂?你甚至不敢随便去问太基础的问题,因为你怕显得自己“太菜”。
骗子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当你足够大牌,没人敢轻易戳穿你。
最终的真相:同事不是没发现,是没有机会、没有理由,也没有动机去发现郭伟之所以能混两年,不是因为他隐藏得多深,而是因为整个系统默认:
“大牛”不会撒谎
履历是真的
论文是真的
项目是真的
英文真的流利
他真的“很忙”
他真的“很厉害”
在这种默认之下,骗子只要站对位置,就不需要证明自己是真的。

这件事的讽刺点从来不是“骗子太厉害”,而是:
他准确利用了学术圈中最“不透明”最“等级化”最“缺乏交叉审查”的部分。
他之所以骗得了所有同事,是因为:
同事没理由深查他的过去
同事没机会接触他的核心技能
同事没动机突破学术层级的礼貌边界
同事无法判断另一个方向的大牛是否真的懂
甚至同事觉得被拒绝合作是正常的
一个骗子的存在,暴露的不是个人,而是一套结构性的问题。
当一个学术体系让“假大牛”比“真小牛”更安全、让“骗子”比“质疑者”更有面子,那么类似的荒诞还会再次出现。
真正需要被反思的,是制度,而不是被骗的同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