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匠合锤章丘铁锅:百年炉火照初心​

章丘铁匠铺的风箱声,在绣江河畔已响了三百年。而匠合锤的铁火,自清宣统二年便未曾熄灭,在李氏家族五代人的掌心流转,淬炼成一

章丘铁匠铺的风箱声,在绣江河畔已响了三百年。而匠合锤的铁火,自清宣统二年便未曾熄灭,在李氏家族五代人的掌心流转,淬炼成一段沉甸甸的手艺传奇。

第一代传人李守业初学打铁时,父亲在他掌心划下 “韧” 字。1910 年那个寒冬,他在铁匠棚里锻打第一口 “匠合锤” 铁锅,连续七日守着炭火,直到锅沿卷出如月牙般的弧度。老账本记载,那年腊月,章丘城里半数人家的年夜饭,都用着他打的铁锅炖菜。1934 年津浦铁路通车,第二代传人李秉义带着三十口铁锅闯北平。琉璃厂 “聚仙楼” 的王掌柜用它炒出的葱烧海参,汤汁挂勺如琥珀,从此 “章丘铁锅烹鲁菜” 成了京城美谈。如今泛黄的《北平晚报》上,还能找到 “李家铁锅赛金锅” 的旧时广告。1956 年公私合营那天,第三代传人李福堂将祖传的 “千层锻” 图谱贴在铁器社墙上。他带徒传艺时总说:“锤声不能断,断了就接不上了。” 那些年,供销社的货架上,匠合锤铁锅永远贴着 “优质” 红标。 

改革开放后,第四代传人李建国在铁匠铺里装了温度计。他给传统工序加了 “三验” 标准:验铁纯度、验锤痕密度、验导热均匀度。2018 年,当非遗证书送到他手上时,老人摸着锅沿的锤痕,像摸到了祖辈的指纹。从绣江河畔的铁匠棚到千万家庭的厨房,匠合锤铁锅的每道锤痕里,都藏着五代人的掌心温度。这口锅煮过岁月,炖着传承,让百年匠心在烟火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