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助力农业可持续

小康杂志社 2024-05-08 11:31:20

假设全球2米深土壤的有机碳储量每年增加4‰,则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抵消当前全球矿物燃料的碳排放。而这并非不可能,增加农业土壤碳储量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土地可持续管理和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来实现。

作为世界农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农田面积大,农业体量庞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31个省(区、市)粮食播种面积17.8亿亩,2022年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约为3.4亿亩,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97亿亩,其中蕴含的农田土壤碳汇潜力巨大。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

图源:《小康》杂志2024年5月上旬刊。摄影/宁颖

然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通过进一步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布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如何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创新农业推动低碳发展

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我国,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人类共同的栖息地,除了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农业技术也是发展中国家急需的技术。对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表示,“有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人们就没有必要大规模地将原始森林或热带雨林转化为农田,就可以有效地推动生态保护,同时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生活需求。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积极努力探索。早在几十年前,钱学森教授就提出:干旱地区、荒漠地区将来可能会变成重要的粮食产区。如果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协作,支持农业技术的转移,那将对人类解决粮食问题和气候问题的协同增效发挥重大的作用。”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2022年,绿会在减碳发展系列中建立了一个名为“低碳工坊”的新系列,来宣传人们减碳的一些努力和尝试,包括自行车修车铺、生态农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创新措施,尽量使用生态的自然的方法,从而实现降低碳排放,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构建低碳工坊,形成一个个具体的减碳样板,通过技术、方式、做法上的改变,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作为绿色发展示范,低碳工坊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同时,低碳工坊形成的碳减排,未来也将推动进入碳交易市场。

今年3月,又一低碳工坊落地武汉。在理想状态下,假设全球2米深土壤的有机碳储量每年增加4‰,则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抵消当前全球矿物燃料的碳排放,而增加农业土壤碳储量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土地可持续管理和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来实现。由此,武汉低碳工坊“千分之四低碳景观农场”的建立,可谓是一次低碳减排多样化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农场已完成种植品种的选种与试种,在农场的低碳技术管理上,以全流程的低碳生产为切入点,采用符合低碳生产要求的堆肥方式,以及能过滤太阳光线的有利于蔬菜生长的覆膜,结合科学的管理周期和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固碳封碳能力,并通过定期检测土壤质量和数据整理,形成低碳生产的成果报告,力争打造小流域低碳生态农业示范点。

此外,武汉“千分之四低碳景观农场”还将以景观农业为特色,在自然农业景观的基础上,采用“景观设计团队+农科院技术专家+当地农民”三方协作模式,通过不同颜色、种类的蔬菜混种,打造“ 小、精、美” 的精致农业,吸引旅游观光人群,建设低碳绿色农田科普教育基地。

提升农田土壤碳汇功能

大问题 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如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效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图源:《小康》杂志2024年5月上旬刊。摄影/宁颖)

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数据,我国若将土壤农田有机质提高1%,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CO₂306亿吨。然而,长期的田间试验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增加作用有限,且存在滋生害虫疾病和引发土壤酸化等问题,急需探索农田土壤碳汇功能快速提升技术方法。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尽管目前我国已有利用生物质生化裂解生物工程技术为农田固碳的农田土壤碳汇测算方法,但是目前该标准和技术还存在项目支持力度偏小、试点推广面积有限、数据监测网络不完善、与碳汇核算与交易等工作对接不够等问题。对此,赵皖平建议,首先应加强在农田土壤碳汇功能快速提升方面的项目立项,促进技术大面积应用推广。“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立项,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该技术的农田固碳减排技术方案进行论证,并组织相关单位实施。”

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如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效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22年11月,绿会标准委员会编制了首个农田土壤碳汇测算的标准——《农田土壤固碳技术评价标准第1部分 当季》(以下简称为《标准》),同时绿会生态振兴基金利用生态科技增加土壤有机营养,激活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有效补充有机态中微量元素,能在一个种植季持续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3‰以上,实现健康土壤培育,同时提高土壤碳汇能力,降低碳排放,成为快速提升土壤碳汇功能的手段。快速持续的土壤有机质提升是全世界正在探索的碳中和方案,可以实现种植农作物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步进行,适合中国国情。

农业碳汇潜力巨大,但任重而道远。由此,绿会生态振兴基金建议,首先,加强在农田土壤碳汇功能快速提升方面的项目立项。促进该技术大面积的验证应用,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立项,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该技术的农田固碳减排技术方案进行论证,并组织相关单位实施。其次,建设农田土壤碳汇功能快速提升先行试验区,促进项目的科学有序实施。由于农田土壤碳汇的多元性、季节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建议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陕西、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选择代表性区域,在农田、设施大棚、果园等,建设多点、多作物的农田土壤碳汇功能快速提升先行试验区20个,试验区面积2000亩。再次,建立农田土壤碳循环数据监测网络,科学评估农田土壤碳汇功能。建议在具备条件的先行试验区建立农田土壤碳循环数据监测网络,按照《标准》要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随机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形成土壤碳循环关键数据库,构建基于新技术的区域农田土壤碳循环模型,科学评估农田土壤碳汇功能。最后,加强农田土壤碳汇科学核算与认证,促进农田土壤碳汇交易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以先行试验区为基础,根据农田土壤碳循环模型,与碳汇认证机构进行对接,按照可核实、可重复、可复查的要求确定项目固碳减排量核算原则与流程、项目边界、基准线识别、核算方法、监测等要求,以相关机构为实施主体,进行农田土壤碳汇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开展区域农田土壤碳汇科学核算与认证,与碳汇市场进行项目对接。

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天然降水难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农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有数据显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5%以上。不难看出,农业用水量是用水的主要消耗,节水降耗的关键也是在农业。

近些年,我国在推进农业节水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相继颁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等有利于节水灌溉农业的政策文件。其中,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然而,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中仍普遍存在管理粗放、灌溉效率低下的问题,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建设受到小农经营管理模式、种植户用水意识和习惯、运行管理机制及基层管理、水质处理成本等制约,同时存在政策导向不足、技术推广不足、规划管理不足等问题,导致很多种植户对节水优势、技术等不甚了解。

由此,绿会研究室建议,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加大对干旱半干旱区节水灌溉农业建设,并全面调查具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的农田分布,根据自压条件、水质、种植作物种类等因素,确定各个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推进难易程度、制约因素等,以及地理分布、面积等情况,和已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的灌溉技术、用水量等数据。同时,定期将这些数据在各省或自治区相应的平台上公开,以便为公众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种植户排斥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投入,其原因可能有节水意识缺乏、掌握的种植技术有限、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了解、对成本与效益认识不足等,为此,绿会建议,加强对当地种植户的培训,提升种植户的节水意识、高效节水灌溉知识和意愿等。小农小户经济是制约我国节水灌溉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绿会建议尝试建设农田统一管理示范农田,实施种植结构、灌溉等的统一管理。通过示范引领作用,不断突破农田分散带来的制约。同时,还建议依托示范基地,加强对其他种植户的宣传培训,以此来加快节水农业的建设,助力实现“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来源:《小康》杂志2024年5月上旬刊

作者:袁帅

制作:李煦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0 阅读:4